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家

(2019-08-20 23:25:09)

 

                      

       作者 aiduosi

   老家朝邑,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但名气却很大。在所有老朝邑人的心目中,她的位置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二十年前,想了好多办法总算调回了我的母校朝邑中学,可仅仅干了一年就以“年轻人,需要锻炼。”为由调离了老家。

那时候年轻,什么都无所谓。人一过45,不由得就老想过去的事。父母都已过世,老家的大门已由铁将军看管,还是忍不住想常回家看看。07年的冬天就以寻找“夜明珠”为由在老家住了一个多月 

那场暴风雪虽然不敢称作“瑞雪”,但着实让老家的农民高兴。一开春他们就忙着施肥·犁地,比往年早了许多。

    今年那些拿的稳的聪明人可吃了大亏,化肥价格几乎翻了个个,一袋从110涨到了二百多。这可要比免去的农业税利害的多。

星期六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沿着排碱渠走到了黄河滩下老朝邑县城遗址处。前些年的瓦喳滩勤快的农民已经将砖头瓦喳等杂物拾到了四周。中间开出的地刚刚犁过。

    从小就不安顺得我总是不爱走正道,不自然的脚就踏在了坝沿下的砖块上。呀青花瓷!猫腰捡起,急不可待的用手擦掉上面的泥土,是一个碗托。

   白玉般的胎体上,翠兰翠兰的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奇怪的是从凤凰的背上长出一束牡丹。摸起来,绸缎般的感觉。看起来,白与蓝的色彩搭配景,与物的相互映衬,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吸引着我的眼球,使它久久不能从这块小小的残片上移开。

    走着,拾着,看着,摸着,不一会手里实在是拿不下捡来的十几块瓷片。

找了一块大一点的砖头,坐下来再仔细欣赏了一遍所有的瓷片。从路边的垃圾堆里,找了一个结实点的塑料袋,装起来,提着,继续拾。

砖头堆里的瓷片,都是农民和砖头块一起丛地里拣出来的,比较大,容易碎。有的被砖头砸的粉碎。看着被砸成喳喳的瓷片,把人能心痛死。一块一块对了老半天还是对不出个完整图案。哎!天下事本同一理,犁一次地,总是要打碎一些瓷片,不犁地,这些文明碎片永远不能重现。

就这样,捡着,拼着,对着,从星期六的早上六点多到星期天的晚上七点天黑,没按时吃过一顿饭。

    老朝邑,原来是一个老县城,1956年修建三门峡水库时撤县改镇,迁到西边1公里的老崖上。当时叫“新关镇”也叫“居民点”。

撤县后,朝邑黄河滩下所有的人都成了移民,迁往全国各地。

      1958年,苏联专家撤走,海底农场流产,山门峡水库停建。滩下一望无际,平展展的肥沃土地,一块一块地分给了省上的事企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做了农场。农六师三团便驻扎在老县城里。

    革命军人的作风和勤俭节约闹革命的方针,六师三团很快就推倒了文庙、城隍庙,拆了木牌楼、扒了城墙。将城门上名人题字的石碑,连同战国石狮一起用推土机推到了南门外的涝池里。用旧砖瓦建起了团部、职工宿舍、灶房------

     一座历史名城转眼成了一片废墟。

谢天谢地,如果不是这样,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哪里能找到这样漂亮的瓷片?

两天的双休日时间的确太有限了。天助我也,这学期学校实行了签到签退制度,下午4点签退,指纹机上食指一按“谢谢”,天大的事都可以不管。车子一骑,45分钟到朝邑,离天黑还有两个小时,虽然不能按时吃饭,但心里那个舒服啊,别提了。

说朝邑是座历史名城,也许你不相信,确切的说是你不了解。捡瓷娃片,是从农民地头的砖头堆里开始的,最初,大都是些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三天过后,眼睛里的东西越来越丰富:汉朝的瓦当、隋朝的佛像、唐宋的琉璃瓦、战国的玉璧------(残片)还有:石狮娃、石猴娃、玉石片,玉石珠、玛瑙珠、琉璃珠、瓷珠和各种麻钱------

一下子感觉真是掉进了文化的大海之中。

下海经商,深知呛水的滋味。再次掉进大海一定要学会游泳,量一量海水到底有多深。

亮亮是朝邑的老户。幸运的是移民时从坡下迁到了坡上的大寨子。他虽然小我几岁,对朝邑的了解却比我要多。偶尔还给村里的老人看个穴口什么的。

朝邑的老城,紧靠着老崖。老崖上有三寨子;南寨子、大寨子、北寨子。有的风水先生说,朝邑的风水是风型。大寨子居中是风的躯体,南北寨子是风的两个翅膀。也有的风水先生说,朝邑是龙型。北寨子是龙头,高高翘起,威武凶悍。大寨子是龙腰,似山似塬,稳若泰山。南寨子到紫阳是龙尾(紫阳就叫龙尾沟),地势蜿蜒,沟壑多变。

看到我天天都来拾瓷娃片,亮亮也每天下午都等着我;“不愧是大学生,就是不一样,这瓷娃片就是一分钱不值,也比打牌强。”“前几天为打牌的跟老四美美了一仗,光看病就花了六百多,真是划不来。”“那你就跟我一起拾行不行?”“行是行,就是我分不清瞎好。”“没事,见得多了自然就能悟出好坏。”“悟道悟道,道理是悟出来的,老师教不会。你有灵性,没问题。”

收了个徒弟,多了两只手,到底不一样,办公桌底线的箱子数量猛增。两星期过后二十个箱子装的满满的。

箱子越来越多,地里的瓷娃片却越来越少。六七十亩地一找就是十几遍,虽然天越来越长,每天拾来的瓷娃片却越来越少。好容易找到的战场很快又要被清扫一光。

亮亮看出了我的心事:“咱朝邑好东西多的是,你看,金龙塔是唐朝李世民修的;岱祠楼是宋朝皇上为了祭奠泰山建的;丰图义仓,是清朝的天下第一仓。朝邑是块风水宝地,地下好东西多的是,种棉花前还要旋地、平地。只要一动,瓷娃片还会露出了。”

农民同样有思想,有境界。这段话对我的启发可谓是“胜读十年书。”

朝邑的长春宫,毁于安禄山的一把火;大庆关,毁于宋元战乱;金龙寺毁于农民起义。东岳庙,毁于1982年棉绒厂搬迁------这座文明古城的古迹现已留存很少,但是深埋在地下的文明碎片---瓷娃片却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见证,文化的记载。

朝代 更替,历史 变迁。只有文化是永存的。

  

   照理说只有文化人才能说文化话,办文化事。可今天我这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能数到八的体育老师也谈起了文化。

文化,这个词好像这几年变得越来越时髦。加之国学热的兴起,各种各样的文化研究迅速在全球各个领域展开。

不怕人笑话,大不了一个拾破烂的也敢和文化套近乎。

说是捡破烂的吧,捡到的碎瓷烂瓦却是历史的见证、传承文明的碎片。

说是搞收藏吧,几乎搞不到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说是为了发财吧,别说卖钱,连捡破烂的也没有一个会看他一眼。

说是一时冲动吧,能一捡就是几万片、一坚持就是几年。

说是玩物丧志吧,能捡到一个星期按时吃不到一顿饭。

说到底就是有太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只有文化才有这样的魅力。

现在的娃娃已经不知道瓷瓦片乃何物也。对于我们这些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大人来说,瓷瓦片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不过在农村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人把它和文化联系起来。

乡土文化中的瓷瓦片文化就只能是残肢碎片。

“一片瓦渣二两油,没有瓦渣吃干球”说明它有价值。

“三瓦渣顶不住一个砖疙瘩”又说它作用不大。

“喔娃喔嘴,厉害的就像瓷瓦利媾子一样”说明瓷瓦片很厉害。

“哎!喔女子,风刺坡里的瓷瓦----没人要。”

风刺坡,现在叫垃圾堆。大都在村镇外面低洼的地方。那时候,风刺坡里的垃圾有,风刺(炉渣)可用于铺路、隔热保温材料。砖头,每家盖房、做墙,只要有瓦工活都要“填焊”。唯独瓷瓦片没人要,拿在手里怕利破了手。放在地上怕划烂了脚。

瓷瓦片这东西,人人都见不得,家家却离不得。每家的窗台上、门脑上都要放那么一两片。

割、划、刮时它是工具。有了疮、疥、胞时它就是手术刀。关键时还可以做防身武器,攻击敌人。

最丰富的乡土瓷瓦片文化,要算是娃娃们玩的瓷瓦片游戏。可惜,现在基本失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