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公开博文 |
站在丰图义仓的仓顶,向北望去,清晰可见200多米开外的岱祠晨楼和高耸入云的金龙古塔,岱祠晨楼为东岳庙前的戏楼,古代有庙必有戏楼,东岳庙为秦汉隋唐帝王遥祭泰山的庙宇,该庙毁于文革后的1978年2月,今唯余孤单的戏楼。现存的戏楼岱祠晨楼为宋代重建的文物。古塔为明代建筑。丰图义仓和这两个文物仅仅一路之隔。
那条大路,就是集周原古道,隋唐古驿道,秦东北驰道,近代官马道为一身的有名的古道,顺着这条古道,西去可到大荔西安,向北拐去,经无量洞,旗杆店,可通渭北和陕北各县,向东,经蒲津渡口,可到华北和塞外。多少商贾和军队,曾从这条古道上行走过,这片土地的人们,一茬又一茬的人,沿着这条古道走向外部的大千世界,开始了他们或悲壮或辉煌或平凡的人生历程。
站在丰图义仓的仓顶,我想到了许多关于粮食和饥饿的故事。
想起了五胡乱华时,碣族军队因缺粮,把普通百姓称为“两脚羊”,以人为军粮的残酷历史,
想到了历史频繁的战争中,城池被围几个月,守城的军队在缺粮的情况下,杀女人和老弱兵卒充饥,最后易子而食的情况。
想到了历史上一次次的大饥荒和年馑,饿殍遍野,树皮和草木被吃光的场景。想到了1900年,丰图义仓建好十多年后的那次朝邑大饥荒,丰图义仓开仓放粮,救人无数。被救的朝邑人感恩这座粮仓和阎敬铭,他们称阎敬铭为救时宰相,虽然中国社会从明代已经不设宰相这一职位。但朝邑人还是喜欢这样称呼阎敬铭大人。以表示对他造福一方行为的认可和赞扬。
我又想起了民国18年关中大年馑,虽然有丰图义仓这样好的设施,但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朝邑人饿死和外逃的很多。在翻阅朝邑县志有关记载时,我的心在隐隐再痛。粮食啊,粮食,千百年来,粮食滋养着我们永生永续的生命,然而,又因为粮食的普通和平凡,我们习惯了熟视无睹,甚至觉得它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中国历史,就是一部饥饿史,即使在康乾盛世的时候,外国人眼里,依然看到的是一个食物短缺的国家。
今天,这种缺衣少食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我想,未来的中国农村会越来越美。城乡差距不仅消失,农村会美过城镇。
离开丰图义仓,途经朝邑镇,路边有一牌子,上面刻着几个4大字;朝坂英华。在中国有着无数这样的城市。美仑美奂,古老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