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语文常态课的教学路径-1原创郭青松
(2025-11-06 08:46:39)
标签:
教育365 |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各地新的课程改革举措陆续出台,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感叹:语文课时不够。一方面,由于政策性的改变,原本习惯性将大量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回家完成的样态必须作出调整,引导学生尽量在校园内完成大部分作业;另一方面,原本习惯性地将单元作文布置给学生回家写的样态也必须作出调整,因为新课标已经明确要求单元作文需“当堂完成”。因此,“双减”背景下,语文常态课的教学必须进一步优化,变得简洁。
“常态课”不同于“公开课”。“常态课”指向的是绝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日常教学的课,它面临着教、学、测、评各个环节的挑战。其中,评是关键一环。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最在意的是“评”。“公开课”更加注重研究性,注重课标精神的落实,注重教师个人气质、素养与课堂内容的完美结合,因此常常有人会说公开课带有一定的表演性。如果把“常态课”比作日常家常小菜,那么“公开课”则是山珍海味。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不可能人人成为大厨,只能更多地在家常菜中下功夫。
一线教师在进行语文常态课教学时,常常会面临课时不够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课堂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一节课中教师进行备课时,往往害怕自己教的内容不够“具体”,学生学得不够“充分”,最后“评”的环节不落实。于是,在备课进行教学选择时,一方面要考虑教学课件好用,即教学内容尽量简洁,并且能够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教学内容不要过于简洁,保证某些教学内容能够保留。这种“既要又要”的想法常常困扰着广大的一线教师,因此,在教学课件内容的选择上,教师既想把某些内容省去,又害怕把某些内容省去的矛盾心理常常出现。最后,教师在矛盾纠结中害怕“评”的环节出问题,又不得不把这些内容保留在教学课件中,导致课堂教学出现臃肿的状态。
“双减”背景下,语文常态课的教学只有指向简洁、实用,才能确保课时的充足。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路径,确保“教”与“评”的合理统一。
一、紧扣单元要素和课后习题,进行优化备课
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本单元选取了《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单元习作为《我的心爱之物》。其中《白鹭》一课的课后习题分别为:1.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2.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3. 背诵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也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词句段运用”则有两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对比方法的学习和一词多义的理解。
结合单元导语、语文园地、《白鹭》课后习题,我们再来审视以下教学课件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这些内容是不是课后习题所要求的教学内容?是否和《语文园地》中的内容相勾连?
审视之后,我们发现,这些教学内容并非是课后习题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也并非与《语文园地》学习内容相勾连,而是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见到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就想在课堂上教一教。《白鹭》课后第二题明确要求“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给段落取名字的方法,时常让学生试着说,如果实在没有学生说出来,就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以至于学生学完了课文,竟不知道如何给画面取名字,却只记得文中的几个比喻句和拟人句。为什么学生会记得比喻句和拟人句呢?因为从二三年级的课堂教学开始,我们就习惯性地教授这些内容。关照《语文园地》词句段内容,本单元真正需要教的是“对比”的手法,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关注“对比”手法的学习。而不应是进行比喻、拟人等知识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学《白鹭》落实课后第二题时,我们只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给画面取名字的方法即可。学生学会给段落取名后,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尝试背诵即可。
对于单元略读课的教学,应善于将教学内容与同步练习相结合。很多时候,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略读课文的定位。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用方法,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有明显区别。进行精读课文教学时要结合教学提示进行教学,同时也应结合同步练习展开教学,以便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内,课文教学和配套练习同步完成,节省教学时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