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既然情境即语境,那么为什么课标不直接用语境,而是大量使用情境?凡成漫谈

(2025-07-10 08:56:55)
标签:

教育

365

既然情境即语境,那么为什么课标不直接用语境,而是大量用情境?

有位国内一流的中学语文教学大咖曾经这么发问过。是啊,为什么呢?我想主要的可能原因有五。

一是对国外教育研究成果的借鉴。与国际接轨,注意吸纳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课标修订的一个基本要求。总览国际教育,重视情境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共识。为与国际教育前沿接轨,课标制订重视情境,并注意在各门课标中使用“情境”一词。因而语文课程标准中大量使用“情境”一词,可谓顺理成章。

二是对语文教育经验传承的必然结果。课程标准的制订,需要传承本国的语言教育经验。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张士一先生已经在口语教育中提到要利用情景。 20世纪后半叶,我国普遍的“去情境化”教学成为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李吉林老师开展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实验,成效显著。从传承语文教育的已有经验出发,借鉴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思想,在语文课程标准选用“情境”一词,实属正常。

三是课标制订工程思维的产物。语文课标制订运用理论思维,做到以科学认知为基础,大量地利用现有的语文教育研究成果;但制订课程标准更是一项工程思维,需要通过协商、妥协、沟通,将课标制订这件大事尽早办成、办好。基于工程思维,课标筹划的结果是“情境”和“语境”二词都用,“情境”用量大大多于“语境”。

四是与语境教学研究的“晚熟”有关。在我国,李吉林情境教学名满天下的时候,语境教学研究才蹒跚学步。以语境教学命名、系统的语境教学研究成果到21世纪初才出现。语境教学思想为人知晓并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五是和教育学者翻译误导有关。一些教育学者在翻译时,将一些教育学书名中带有“context”字样的英文,翻译为情境、与境或境脉等,而不是翻译为语境,直接遮蔽了国外教育学者的本意,误导了国内同人,以为人家倡导的是情境课程、情境教学、情境设计、境脉教学等,而非语境课程、语境教学以及语境设计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