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闲暇时光里,我热衷于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回首往昔,自2018年开通公众号以来,不知不觉间已写下了上百万字。这些文字,承载着我的思考、感悟与成长,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一个问题时常在我脑海中萦绕:AI的出现,是否会让我们这些创作者的努力变得毫无意义?它是否真的能够取代人类,成为写作领域的主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秉持着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在我的手机里,下载了多款AI工具,如DeepSeek、豆包、Kimi等。在日常工作中,我也常常借助这些工具来辅助完成一些任务。不得不说,AI在基础工作和数据搜索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它能够快速地处理大量信息,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在教育教学理念上,AI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冲击与启迪,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
但就写作而言,我坚定地认为,人工智能AI工具无法真正替代人类的创作。每一位创作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思想、人格以及独特的阅历和经验。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赋予了我们的作品以灵魂和生命力。而AI生成的作品,往往是基于预设的程序和算法,虽然在语言表达和文章架构上可能并无瑕疵,但在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方面,却难以与人类作品相媲美。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曾进行过一个有趣的尝试。我阅读了黑塞的《悉达多》后,让豆包和DeepSeek根据我的要求写一篇读后感。我详细地给出指令,表明自己教师的身份,并要求从学会释怀、尊重命运、正确面对生活等方面,结合我的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历来创作。豆包的反应速度极快,不到5秒就生成了一篇文章。文章的结构清晰,语言表达也十分流畅,但却无法让我感受到一丝共鸣,因为那不是我内心的真实感受。我又进一步细化指令,要求结合语文教学中的成败事例来阐述观点。豆包很快进行了修改,从表面上看,确实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但我深知,这不是我的感悟。随后,我又将文稿复制到DeepSeek中,让它再次修改,并给出了结构严谨、语言生动有趣等指令。DeepSeek能够准确分析我的需求,但生成的文章依然是程序化的语言,虽然从文字表面找不出任何缺陷,但却缺乏“我”的存在,语言风格也与我截然不同,无法真正触动人心。
今年两会期间,记者在采访全国作协主席时,就写作与AI的话题进行了探讨。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写作绝不是文字的堆砌和行文的规范。确实,写作是一个情感投入的过程,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映照。拼凑而成的文字,即便再华丽,也只是空洞的符号,缺乏鲜活的生命力和灵魂。只有当作者情动于衷,才能自然而然地发之于辞,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有人认为,既然有了人工智能AI工具,学生就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写作了,因为学生写出来的作品可能还不如AI。但我不敢苟同这一观点。写作训练,首先是对思维的训练。人类的思维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产生新颖的观点和想法。而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模仿人类的思维模式,但却无法真正拥有人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写作是一个语感的输入和输出过程。每个人对语言的感知和运用能力各不相同,这就使得我们的文章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再者,写作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外在体现。不同的人,其精神世界千差万别,所创作的作品也因此各具特色。最后,写作是一个文思泉涌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阅读、思考和积累,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在这些方面,AI都无法替代人类。
我们不妨进行反向思考,如果我们完全依赖AI进行写作,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感、思维和精神世界都将逐渐停滞不前。这无疑是十分可怕的,因为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我们表达自我、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
如今,各领域都在积极探索AI赋能,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我曾让DeepSeek帮我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它生成的设计看起来十分高大上,但却完全无法应用于实际教学。这是因为教学需要考虑到学情、地域和教师的差异,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而AI的教学设计往往是千篇一律的,缺乏个性化的考量。对于追求教学艺术的教师来说,这样的设计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教学需求。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AI在辅助写作方面的优势。在完成一篇文章后,我常常会借助AI对文中的错别字、语句不通顺以及标点符号等问题进行校对修改。AI在这方面的表现十分出色,能够做到100%不出错,大大提高了文章的质量和准确性。
在公文写作领域,AI的优势尤为明显。公文写作注重观点的正确性、数据的精确性、行文的规范性和用词的恰当性,不需要过多的情感投入。我们可以利用AI快速生成公文的初稿,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和创新性思考,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这不仅能够减轻文字工作者的负担,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AI在论文写作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收集全面的文献资料,并根据我们的需求进行分类、整理和检索,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只需做好素材的收集工作,形成自己的观点,列出清晰的提纲,AI就能协助我们完成一篇基础性的论文。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查询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工作也可以交给AI来完成,它能够快速地获取相关信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语文老师批改作文一直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耗时费力,还容易对眼睛和身体造成伤害。有了AI工具后,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批改方式,让AI完成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修改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并给出合理的建议。这样,老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作文内容和思想的指导上,提高批改效率和质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AI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它只能完成一些低阶思维的作品。如果我们对作品的要求较高,需要创作具有高阶思维的作品,还得依靠自己的努力。这并非是对人工智能的排斥,而是我们应该对AI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避免过度夸大其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AI在写作领域也是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判定AI写作弊大于利或利大于弊,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无疑是写作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我们应积极面对这一变革,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充分发挥AI的优势,同时保持人类自身的独特性,让AI成为我们写作道路上的得力助手,而非取代我们的存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