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的解读与运用|2

(2024-09-18 08:57:41)
标签:

教育

365

2.经典文本增值从教师文本解读中萌发我们常说文本解读要从素读开始,但素读之后,若要提升解读的品质,见专业,见素养,见创见,则离不开一些基础技术的运用。经典文本的解读尤其需要灵活运用还原、比较等技术,同时离不开广阔的文化背景和细腻敏感的语言直觉。孙绍振先生将文本解读的方法分为六种,分别是还原法、比较法、替换法、矛盾法、作者身份法和专业化解读法。笔者以为,为了避免方法划分上的交叉繁琐,这六种方法,其实可以综合为两种,即还原(包括还原法、矛盾法、作者身份法和专业化解读法)和比较(包括比较法和替换法)。还原技术一般被解释为对作者创作时斯境斯情的探寻,但不限于此。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还原大概有这样几个不同的落脚点:还原原生状态以发现差异与矛盾;还原人物(事物)境遇以设身处地与角色或作者共情;还原创作心理以探求作者的表达意图;还原作品原貌领悟作者的表达智慧等。比较技术的运用既可以从细节上发现作品内容选择和遣词造句上的独特性,又可以从共性上发现作品在情感抒发和人生启迪等方面的普遍性。除了这两项主要的解读技术外,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往往还离不开意象解读、细节解读等重要的技术方法。我们先来看看还原技术的运用,如何帮助我们发现经典文本丰富多元的内涵。黄天骥教授解读《赋得古原草送别》,讨论白居易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从而探讨这首诗到底要表达怎样的别离之情。这就是还原诗人的创作背景。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匆匆》,抒发是可以产生普遍性共鸣的体验和情感——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不甘。朱自清为什么能够将这种情感表达的那么真切、强烈,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呢?还原他创作这篇散文时的境遇,就能更加深切地理解他何以在文中抛出那么多的疑问。鲁迅的散文诗《好的故事》,那种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渴望,只有还原他写作此文时时代背景和他自己的境遇,才能理解他的苦闷、不甘和坚定的向往。黄天骥教授解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分析诗中原上草强大的生命力,还原了原上草在冬天的境遇。寒风欺大雪冻,已然是经历着严酷的考验,这还不够,还要经受野火的无情焚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种顽强是多么了不起啊。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那留在小女孩嘴角的微笑,是那么让人感到心酸和悲愤,这是因为读者不知不觉还原了小女孩的悲惨境遇——漂亮可爱的小女孩,本该是享受疼爱温暖的年龄,却在大年夜、在对温饱疼爱的渴望中冻死街头。“把美的东西砸烂了给大家看”,这就是悲剧的原则。很多时候,还原技术的运用往往需要同时关注几个不同的落脚点。要真正读懂读透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就要同时还原事物的原生状态、诗人的境遇和创作心理等。还原作品的原貌,是特别针对选做课文后“有改动”的经典作品。例如又回到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草虫的村落》。《草虫的村落》选入教材时删去了原文的一二自然段,大概编者觉得小学生读不懂,但这两段开篇就表达了作者写这篇文字的真实想法——你生长在城市里的人们,忘却了田野的妩媚了么?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当春秋佳日大自然把乡村盛装起来的时候,你也曾有过愉快的郊游吧?请闭一下眼睛,记不记得那时你是如何地伸开手臂,用喜悦的姿态,奔向田野的?我总爱怀着一份稚气,把城市遗在身后跑到田野里来,来呼吸一下弥漫着草香和泥土香的空气,来听一听森林和小草的密语,甚至,我有时候,放纵得像孩子一样,在旷野脱了衣服躺下来,躺在阳光里,躺在上帝制作的绿茵上……正如学生就能读明白的,这两个自然段,作者是以一个城里人的心理来表达自己对田野的喜欢,他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引起城里人的共鸣,如果没有了这两个段落,那就读不出作者为何如此醉心于草虫的村落了。再如托尔斯泰的《跳水》,很多版本教材都删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船长一看到这儿,突然间,像嗓子被什么东西捅了一下似的,呜咽起来。为了不让人看到自己的这副模样,他赶忙一头钻到船长室里去了。),删去的却是一个真实而丰满的父亲形象,让文本意义减损了大半,仅仅留下一个果敢的、英雄式的船长形象,人物就标签化了。再说说比较技术的运用。很多经典文本中,作者会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观点和情感。例如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中,就有直接的对比。“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片段中,写到了世界各地许许多多“美妙绝伦”的月亮,都是为了对比出故乡小月亮在作者心中不可替代的分量。这样的对比,就是为了衬托。衬托主角,突出主旨。《刷子李》中,徒弟曹小三心态的变化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刷子李的淡定与徒弟的不淡定也形成了对比。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就经这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的很多曾经或正被选入教材的作品,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或明或暗,作用都不容小觑,如《挑山工》《花的勇气》《献你一束花》等。对比是一种写作方法和策略。读的方法往往要追根溯源,看见作者写的设计和思路,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的真实意图来。《好的故事》(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中,鲁迅先生在文中开头描写“昏沉的夜”,结尾又提到“昏沉的夜”,与“在朦胧中”看见的“好的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比里,有希望,有失落,有对“好的故事”的执着。通过对比,就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强烈追求突出了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