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少年闰土》郭双宏

标签:
教育365 |
《少年闰土》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面容憔悴,述说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里面“我”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鲁迅的思想感情,但这是文学作品,经过虚构、想象,所以不能说“我”就是鲁迅。课文是小说中的一段插叙,题目《少年闰土》是编者加的,节选出来的章节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与《故乡》整篇小说的主题是有差异的,形成鲜明的对比。
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作者在文中用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几件事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由于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必然要使学生在读文过程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但由于少年闰土生活的年代与学生现实中的环境已相距甚远,所以学生在学习理解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理解。
薛法根老师从介绍鲁迅的笔名切入,让学生初识鲁迅,给学生讲解文中的“错别字”的背景,再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梳理人物关系),梳理课文的几件“新鲜事”,感受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感受“我”的内心世界,最后再从第一自然段中品读人物形象,了解“衬托”的方法,恰到好处地用了“雪地捕鸟”这个片段来进行练习。
亮点一:从“鲁迅”名字由来说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亮点二:通过让学生找“错别字”与“方言字”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了解白话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同时帮助大家疏通了难理解的字词。
亮点三:在初读交流中,让学生找出闰土与鲁迅的关系,又在课堂结尾处回归原著,呼应初读环节,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亮点四: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写作时边叙事边议论的手法,同时补白“雪地捕鸟”一处的议论,在丰富文本的同时也训练了读写结合。
亮点五:通过“这件事过去三十年,但有一幅画面一直留在作者脑海里”在课堂末尾回归第一自然段,通过画面结合全文感受闰土形象,学生有了文本内容的理解回到画面时自然会对人物形象有自己的解读。
亮点六:结尾处拓展部分,再次相见,他们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四十年后又成了主仆关系?这就是《故乡》这本小说要告诉我们的。课下请阅读小说《故乡》,也可以初中学《故乡》再揭开这个谜题。鲁迅的小说需要生活的阅历才能读懂。引发学生思考,调起学生读原著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