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崧舟余映潮罗豫:《记承天寺夜游》课例比较(1)

(2023-10-16 08:46:01)
标签:

教育

365

基于语文课程的育人导向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来细化语文核心素养内涵,要求在语文课程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选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清新,情感丰厚,意境优美,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思维能力。“闲人”传达出来的旷达乐观精神,吸引学生传承东坡文化。

本文选取王崧舟、余映潮、罗豫三位名师执教课例,比较分析名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为短篇文言文教学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记承天寺夜游》价值解读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官职只是虚名并无实权,不得签署公事。《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谪黄州的第四年,记录了与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所见所闻所感,发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

(一)《记承天寺夜游》原生文本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体,短短85个字就清晰地记载了一夜一游一景一感。

苏轼笔下不乏写月之作,此夜的“月”却与他此刻的内心相牵连,天上有知己“月”,人间有知己怀民,相得益彰。

一个“亦”字,写出了苏轼有好友相伴的惊喜和满足,同是被贬之人的惺惺相惜给苏轼带来了莫大慰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点睛之笔用清雅高超的比喻手法,描绘了澄澈而又皎洁的月光,不含一个“月”字却字字珠玑,营造出一个如梦如幻、虚实交错的境界,让苏轼沉醉其中。

一个“盖”字,于“恍然大悟”间突出了月色的幽美,让人陶醉。苏轼的身心也仿佛在如水般的月光下得到洗涤,洗去浮躁和不安,获得平静和从容。

苏轼和自己和解,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意涵丰富的“闲人”,是无关功名和前途的,只有“闲人”才能欣赏到这般梦幻的月景。

那一轮明月,那一份友谊,那一份通透的心态,是《记承天寺夜游》区别于其他写景抒情小品文独特之处。

(二)《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定位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八上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所选篇目为《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歌咏山水的佳作。

首先,单元导语对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方法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重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其次,课前两则预习提示突出朗读与默读的结合,并对学生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课后“思考探究”则从文章结构和知人论世两方面设问,“拓展探究”设置改写为白话文的个性化写作活动。

教材贯穿融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实践活动,以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三位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例比较

《记承天寺夜游》作为初中文言文的经典篇目之一,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均是经过精心准备、多次研究后呈现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借鉴和研究价值。

本文选取王崧舟、余映潮、罗豫三位名师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教学个性和教学经验,思考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三位老师教学基本流程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可分为四个步骤。首先以词入文,走近苏轼。其次,让学生进行朗读排列,帮助理清文章结构。接着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理解“闲人”的心境。最后以学生创写抒怀结束课堂。

余映潮老师上课伊始,展示四则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走近东坡,走进文本,探讨“神品”之神。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进行有味地读,完成“读背”的目标。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变形,师生共同探究神品的结构层次多样,体会文章“起承转合”的微妙之处。用“神品”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寻找被称为“神品”的原因,体会文章的“一点之美”。

罗豫老师的课堂第一步是引导学生回顾课前任务,进入文本。第二步是让学生诵读课文并且感受月夜。第三步按照“时间、地点、人、事、景”顺序填写表格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第四步,鉴赏分析写景名句,体会景中含意。第五步迁移学习《定风波》,并比较《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在事、景、情的不同。

(二)三位老师教学比较

名师的课堂共性和个性并存,鲜明的教学个性正是名师教学魅力的独特所在。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流程的推进和教学问题的设置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比较,分析名师教学的共性和个性所在。

1.教学共性

首先,三位老师都注重文言字词的梳理。“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指导学生消除这个障碍就成为古诗文阅读指导的首要工作。”语文具有工具性,其工具性在于帮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第二,老师们都重视学生的读。“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读课文时,用朗读来熟悉课文的语言和内容。在解读中,以朗读意会之。意会之余,以美读出自己的理解和领悟。”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诉之于听觉的有声语言,老师都以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达到读而能诵,不仅简单要求读,而且还要富有情感,读出“闲人”心境。

第三,名师都聚焦景物描写。引导学生鉴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景名句时,侧重于品味自然之美和写景手法之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并引导从修辞角度进行鉴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第四,三位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揣摩苏轼形象。“闲人”不仅传达出了苏轼自我和解的豁达,更蕴含着其身处逆境的乐安天命。名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让学生走近苏轼,与那年那夜的苏轼产生共鸣,感受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那一份旷达的胸襟。

2.教学个性

第一,王老“诗意语文”中培养情感。他以词为切入点,注重情感的传达,以“心境”一词作为圆环,带领学生们走进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课上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为学生学习营造氛围。在写景句子的处理上,王老师让学生们思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能不能加上“月色”一词,体会苏轼写景的含蓄与韵味。

第二,余老师在板块教学中提升思维。他以学界对《记承天寺夜游》的评价为切入点,用“神品”贯穿朗读和赏析两个教学板块,引导学生达成“板块”教学目标,推动整堂课目标的达成。

第三,罗老师紧扣教材学习提示。立足整体将《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进行对比教学,结合学习提示设置教学活动。此外,罗老师链接“王子猷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故事,拓展课堂内容,让课堂呈现发散性特点,并在教学中用苏轼的其他诗词来补充学习内容,使课堂充满韵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他抓住本文主要意象——“月”,在课堂导入环节赏析苏轼借月抒怀的名句,使学生感受到其作品“月”所构成的意境美。他用“天上知己”和“人间知己”两个别致的切入角度进行艺术化的解读,带领学生沉浸在文章的意境和情感中。他没有逐字逐句地讲解课文,而是在四字短语的排列组合环节分析了“户”“入”“行”“步”等词,带领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四字词语排列组合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加不加“月色”来赏析写景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王老师构建三个不同的情境,以做官的人、生意人、读书人不同的身份让学生展开联想,带领学生感悟闲人的心境、欣赏月夜美景、感悟情谊的可贵。

余映潮老师利用“板块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融入课堂节奏,充分发挥主动性。余老师将本课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是“读背”活动,一个是“欣赏”活动。在“读背”的活动中,他多次指导学生要有味地朗读,要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出闲人的味道。在第二个板块中,他带领学生们进行有味的赏析,将审美作为课堂的高潮,以“神品”作为出发点,让同学们说出文章的“一点之美”,寻找被称为“神品”的原因。欣赏文章“一点之美”的活动真正以学生的主体,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又提升了审美。层层深入的课堂环节,让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感受逐渐深化,不同侧重的诵读指导,使学生形象思维达到新高度,逻辑思维是在丰富和渐进的课堂环节中强化的,学生整体思维品质也有了进一步的培养。

罗豫老师在任务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两个学习任务来进行教学,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且推荐学习资源,以一篇带动多篇。课前三项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初步解读文本,为后续课堂的学习打下基础。她以“景中含意,事中瞰景”为线索组织教学,聚焦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议论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视角鉴赏意境,提出什么是“闲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补充苏轼同时期作品《定风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化用其诗词为教学语言,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苏轼诗词的教学语境。罗老师的课堂,通过训练学生创新和发散的思维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