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改语文课,也千万不要忘记了读--推荐
(2023-10-07 09:40:08)
标签:
教育 |
几位老师对于新课标的可贵探索。
一位老师执教《坐井观天》,讲一个“沿”字,让孩子们认识到了很多的“沿”:“床沿”“窗沿”“桌沿”……讲小鸟飞了一百多公里,用一个米尺比划,让孩子们想象到了50000根米尺带来的震撼,让小鸟在屏幕上飞呀飞呀,终于“飞累了”“飞渴了”……让孩子想象青蛙在井里的感受,孩子们想到了很多新鲜的词儿……这些至少已经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可贵探索了。
来自高邮的两位老师也进行了实践性的展示,一位老师尝试让孩子们写一段有中心句的话。一位老师则以“要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为人文主题对《夏天里的成长》作了实践性教学的可贵探索,他先让孩子们从单元整体了解这一人文主题,接着让孩子们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对文本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比如,假如把三个自然段的位置换一换行不行?或者删掉一个自然段可不可以?这实际上就是告诉孩子们,立意很重要,内容是可以重新组合或者更换的。然后,他又让孩子围绕植物在夏天里“活生生地生长”,探索都是哪些植物这样生长了,以此来考察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些植物……是的,新课程方案第一个要点便是,让孩子像语文专家那样地学习语文,在这篇课文中,其实也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像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过程那样学习课文,这样,孩子们或许会经历“写作的真实过程”。
虽然,他们的探索离真正的所谓“学科实践”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这至少是迈出了一小步。
不过我还是要提给他们一个我认为最重要的建议,那就是无论怎样改语文课,都千万不能忘记了读。
是的,“学科实践”看起来是走向了一种科学化学习的道路,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进行实践,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但是,当我们设计孩子们语文学科实践的学习历程时,朗读应该是首先要关注的。因为中国的语文,其声音就能表示意义,我们有阴阳上去四声,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拼音组合,实际上都是想声音更大可能地介入到意义表达或者表现中。这是汉语言特有的功能,要真正学会弄懂中国语文,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在唐诗中,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吟诵来感受诗句的意思,甚至连押什么韵表达什么情感都有一些“潜规则”。所以,我们会看到古代私塾,先生教童子语文时,都是要“摇头晃脑”地读熟文本的。
朗读最大的好处是将文字转换成声音,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心里想到,多重刺激,让语言文字最大限度地入脑入心,形成画面,形成们的认识。
如果要谈语文实践,我想,朗读可能也是最简单地语文实践。朗读有多重境界,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读通顺,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以读理解意义,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以读表现意义或者情感等。
在改革中,我们常常会顾此失彼,这在改革初期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改革成熟时,该保持的,也是一定要保持的。
大家说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