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价值引领是高效课堂灵魂--2

(2023-05-05 09:03:38)
标签:

教育

365

教育价值体系构建优先于课程教材
教育的价值观念决定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行为模式的转变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教师的行为模式发生转变,教育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近期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要使学生在学科知识与能力上达到优秀标准,还应当体现对学生的终身关怀。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生活、正确对待职业、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人生。以北京四中为例,我们构建了以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教育价值体系,这四个领域相互交织,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每个领域又分为四个层面,即技能认知、情感态度、精神信仰和终极价值。这个价值体系是粗略的,是不完整的,是不全面的,但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一个重大的生活命题或教育问题。如:正确理解亲情、友情、爱情、婚姻、家庭等,正确理解成功、幸福、伦理、羞耻以及不幸、苦难、挫折、死亡等等,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热情、豁达的生活观和事业观,形成淡定、坦荡、崇高的心灵。我们应当将这些教育价值和内容渗透到学科课程之中,尤其要结合人文课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人性、理性、崇高、自觉、使命等精神境界与追求,理解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我们之所以构建教育价值体系,而不是构建课程、编写教材,缘于我们对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以往我们固有的思维习惯是学科分类模式。我们常认为,要进行什么教育,就要有什么样的课程和教材与之对应,就要安排出专用的时间。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这种学科分立的教育方式是低效的,往往不能使我们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都是如此。从来就没有脱离教育的纯粹的知识教学和活动,也从来没有不依赖于知识与能力的教学活动的教育。我们构建价值体系的目的是提倡融通式的教育,也就是要将教育的元素作为一种价值体现和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活动当中。这样的教育才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
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离不开价值判断
许多人有这样的担忧:在现在这样严峻的考试压力下,教师还有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体现这些价值吗?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兼顾这些价值,会不会占用教学的时间而影响考试的成绩?其实这是对教育规律的误解。将重要的教育价值元素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不是要刻意增加贴标签式的说教内容,也不需要专门占用教学时间,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根据教学的知识性内容,自觉地将这些价值元素渗透到教学当中,做到文以载道、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毫无疑问,这是对教育者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的更高的要求。
当我们真正认真思考教育的价值以后,当我们真正自觉地将这些价值元素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当中的时候,我们就会得到不一样的课堂,得到不一样的教育,得到不一样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并没有增加时间成本,也不会影响考试成绩。在我看来,这就是有效的教育和教学。
对教育价值的关注,使我们对课堂的教学效率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近年来,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五花八门。我时常想,我们今天所做的各种实践和探索,总结出的各种经验、理论、理念、思想、原则、观念等,有多少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考验呢?30年后、50年后、100年后,我们的后辈教育者会怎样评价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他们认为我们今天提出的各种经验、理论、理念、思想、原则、观念有价值吗?
对学校来讲,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对教师来讲,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最为重要。我常以为,教什么、学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在今天的技术环境下,知识的获得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学校和教师。而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是最重要的。学习同样的知识,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出的学生特点会完全不同。今天,脑神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伴随着学习行为的发生,人的脑神经结构会发生剧烈变化,或者说,学习的过程就是构建脑神经结构的过程。学习方式和过程决定了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脑神经结构,而脑神经结构是产生思维方法的物质基础,简单地说就是,神经结构决定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接受了这样的理论,我们就必须承认这样的推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能使学生变得聪明,学生很有可能被我们越教越笨。所谓的聪明或者愚笨,是指人的思维方法能否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的需要。
究竟什么是高效的课堂和有效的教学?高效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有效的课就是好课,好课就是使学生变得聪明的课……如此推想,这就产生了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多年来,我们总是被教学的表面形式所困扰:“满堂灌”的课不是好课,那么,“满堂问”的课是不是好课?“满堂练”的课是不是好课?“满堂动(学生活动)”的课是不是好课?“满堂学生讨论”的课是不是好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课是好课,一根粉笔上下来的课是不是好课?学生热热闹闹的课是不是充满了启发?教师娓娓道来的“一言堂”是不是就没有启发?等等。其实,教无定法。多年来,用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来评判课堂教学,人们从来就没有达成过统一的认识。如果我们抛开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从对教育价值元素的考量上来评判课堂教学,也许我们更容易得出评价的标准,形成统一的认识。既然教育价值最终是指向生活,那么我们可以说,对人未来生活有意义的教学就是好的教学,这样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所以,高效课堂不是指单位时间完成了多少学习任务,而是要看教师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关注了学生的生活,要看教师今天的教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多长的过程中具有意义。
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仅要教知识,教方法,还要关注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只有联系生活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亲切感。学生对知识的亲切感是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重要源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一定是他或她认为有用的知识。这里所谓的“有用”,绝不仅仅是迎合考试的要求,而是学生认为这些知识与他或她的生活密切相关。仅仅把学知识与考试挂钩是一种价值迷失,这样的教学很快就会让学生厌烦。
价值引领而非考试导向的教学,会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热情。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了解知识在改变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来创造和改变世界的欲望和冲动,以此来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这样产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坚实的基础,而不仅仅是口号。价值引导的教学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