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能不能通俗地说说“学科育人”——语文教师需要这样的学科教学转向

(2022-11-01 16:27:14)
标签:

365

教育

新课程方案更加强调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并且基于核心素养提出了学科育人的概念。很多老师对学科育人并不太能理解,我所接触的很多同行仿佛也是一知半解,包括自己也是懵懵懂懂,但或许我们可以整理出一个大概来。

我们可以先理解“育”字。所谓“育”就是“养子作善”,也就是让孩子做有用的事,成为有用的人,这个有用,一方面是对自己有用,另一个方面是对别人有用。怎么才有用?当然首先是不做坏事。其次,是努力让自己和他人都变好。这就延伸出了两三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孩子们所学的知识是对生活有用处的。传统教学以应试为主,很多知识都是脱离了实际。比如有大学教授举数学的例子,说一个水槽,这边进水,那边出水,要求计算进水和出水的时间等等。大学教授说,现实生活中有这么干的吗?语文教学当中这样的问题就太多了,比如,让孩子背很多诗歌,说是长大了以后就有用了,而事实上,长大了,有很多人并没能用上这些诗歌,为什么呢?因为做学生的时候,只背不用啊,因此走向社会也就没有使用的意识了啊!再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让孩子计算阅读的时间,好像一堂课就能提高了孩子的阅读速度一样,阅读速度是需要在平时慢慢养成的。所以,新课程方案在问题导向中就提出了这些问题,就是要让孩子学有用的知识。

第二个是怎么学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进行的直线教学,就是我老师将孩子们听,老师要求,孩子们记,孩子们并不能经历学习的过程,所以也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体会。新课程方案提出孩子要像学科专家那样去探究和思考。比如,学习《少年中国说》,让孩子收集资料,孩子也收集了不少资料,但老师要做到的是给他们提供一个表达的框架,不要把资料原原本本地读给他人听。让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可以让孩子同桌之间商量,为自己定个目标,然后自己想办法达到目标。就是要帮助孩子设计学习的行为。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产生了所谓的伴随学习,孩子会在与他人的交往,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改变。

第三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每一个学科都可能有不一样的学习习惯要求,数学需要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敏感的习惯,而语文则要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方方正正写字的习惯,坚持使用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习惯等等。尤其是语文教学,孩子们进入大学或者离开大学之后,为什么就停止读书了?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太忙的缘故,难道跟我们没能很好地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没有关系吗?应该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学什么,怎么学,以及附带而来的学习习惯养成,这样才不仅使自己变好,同时也让他人变好吧?因为学什么会让生活更有意义,怎么学会让学习有交往的过程,从而对他人有好处,学习附带的习惯同样是对自己和他人有好处,这可能就是学科育人的具体内容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