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守正,精思,创新——一个从教35年的老教师这样学习新《课标》3文/落地麦

(2022-10-09 08:48:11)
标签:

教育

任务群四:亲近鲁迅

前面三个“任务群”都是语文教材之外我们个人自主研发的任务群,语文教材应该如何以“任务群”的方式进行教学呢?下面我就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亲近鲁迅”主题单元为例,简单说说我的教学思考。

这是小学语文教材唯一一个以名家为中心的主题单元。这个单元由四篇课文组成,《少年闰土》节选自小说《故乡》,选自《野草》散文集的《好的故事》,这两篇是原汁原味的鲁迅作品。后面两篇,一篇是鲁迅侄女周烨的《我的伯父鲁迅》和著名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分别是从亲人的角度和诗人作家的角度纪念鲁迅。还有一次写人的习作训练《有你,真好》。“认识鲁迅,亲近鲁迅”就是这个单元的主题。我们可以把这个主题单元作为一个“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任务群来落实。这个任务群的一个总目标就是“让孩子爱上鲁迅”,或者说“鲁迅与孩子们第一次美好的相遇”,这个目标大于一切。因为鲁迅是孩子们到了初中高中要重点学习的作家。阅读鲁迅是孩子们一生成长的功课。第一次相识,如果孩子们没有感受到鲁迅的可爱,没有阅读鲁迅的兴趣,那就是最大的失败。授课前,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去搜集鲁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鲁迅。《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是鲁迅原汁原味的作品。这两篇文章教学的核心目标,就要让学生尝到鲁迅文字的好,闰土的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好,故乡美景与梦境的白描文字真好。

鲁迅的文章必须带着学生一遍一遍的读,千万不要把老师的个人理解和《教参》上的标准理解强加给学生。老师读给学生,就是对好的教学方式。带着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读出鲁迅的味道来。这个鲁迅的味道,千万不能老师讲给学生听,一定是学生反复朗读中自己体会出来的味道。前面两篇是亲近鲁迅的文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就是亲近鲁迅的人,两篇文章分别是从鲁迅的亲人和文学后人的角度,认识鲁迅这个独一无二的作家。这四篇经典文章,必必须得一篇一篇一句一句好好读。千万不能走马观花,包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虽然是略读课文,也得老老实实用心读。只有读通读透了这些文本,孩子们才能在心目中建构一个自己的鲁迅形象。

如果我们为了更好的认识鲁迅的作品和鲁迅的人品,我们还可以补充几篇适合学生阅读的鲁迅作品。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许广平的《鲁迅这样做爸爸》和周海婴的《鲁迅,我的父亲》等相关作品,这样孩子们对鲁迅就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如果离绍兴不远,还可以组织一次鲁迅故里绍兴一日亲子游。带学生到鲁迅小时候玩耍的百草园去看看,到三味书屋去坐坐。有了这样的游学体验,孩子们对鲁迅就有更深的情感。

最后,我们还可以举办一次鲁迅作品朗诵会,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鲁迅作品和鲁迅故事上台朗读。让孩子们给鲁迅的作品配画。画鲁迅的肖像。让孩子们写写《我心中的鲁迅》。也可以让学生模仿鲁迅的作品,写写自己的童年故事。等等。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实践学习,鲁迅与孩子们结缘。孩子们爱上了鲁迅,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审美创造,思维能力等等一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都会自然地慢慢生长起来。鲁迅是伟大的,但鲁迅的伟大,不是这样一个主题单元的任务群就能让孩子完全认识的,这只是孩子们认识鲁迅、阅读鲁迅的开始,完全认识一个伟大的鲁迅,需要孩子们一生去阅读,去发现,去亲近。

任务群五:转个身,一册语文教材就是一个任务群

这学期我任教五年级。暑假备课时,我们发现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八个主题单元,其中最后第八单元是三篇古今名人谈读书方法的文章,既有选自《论语》孔子谈读书的方法,也有大学者朱熹老师《蒙童须知》“心到、眼到、口到”的三到读书体会,还有现代作家冰心老师回忆童年读书的经历、读书的经验和选书的标准,最后一篇是叶文玲老师谈自己读书成长的故事和读书的方法。这个“读书明智”主题单元介绍的名家读书方法,对五年级的学生非常受用。但是,如此重要的一个读书方法单元,为什么安排在第八单元呢?我们有点教学经验的老师都很清楚,到了期末最后一个单元,老师和学生都忙着期末复习迎考。学到了这些名家的读书方法也派不上用场。更重要的是,这些实用的读书方法,如果我们放在开学之初就教给孩子们,孩子们学到的读书方法,不就可以学以致用,指导孩子们一个学期的课外阅读实践吗?想到此,我们就做了一个大胆调整,把第八单元的教学提前安排到本学期第一周进行。为了帮助孩子们习得更多更好的读书方法,我们对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又增加了王阳明、欧阳修和曾国藩等古人谈读书的文言文。

本周最后一节课,我们就组织学生来一次好书推荐活动,每个同学把自己暑假看过的最好的图书推荐给全班同学。这样一个学期的课外阅读书目,就产生了。孩子们在开学第一周习得的读书方法,就可以实实在在指导他们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操作,这些读书方法,很有可能就是让孩子们终生受益。这多好呀!我们可以想象,把第八单元放在最后教学和提前到第一周教学,同样一本语文书,一个学期下来,教学效果是会有天壤之别的。我们只是调整了一下顺序,整个学期的语文教学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任务群学习,不仅仅是指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方法结构化,同时强调,教学目标要非常明确,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读书方法的习得,一定是在读书实践中转化为读书能力的。我们甚至可以提出一个大胆设想,既然大家都明白语文的根基在读书,那么我们在编写语文教材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每一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内容,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精选古今中外名家谈读书方法的文章,单从学习“读书方法”开始呢?

最后,我要特别强调一点,“任务群”虽然是一个群,是一组文章,或者一整本书。就好比一个大西瓜。我们不能因为是任务群,就每节课都要围绕几篇文章一起教。再大的西瓜,也得切开来,一口一口的吃,不可能一个大西瓜一口吃下去。“任务群”强调的是学习内容要结构化,要有整体性,不能碎片化。实施任务群的路径,还得一篇一篇的来,一句一句的来,马虎不得。就像吃饭一样,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得一口一口吃。任务群不是走马观花,不能囫囵吞枣。我认为,“任务群”不是否定单篇教学,而且强调篇与篇,课与课,前后有连贯,有内在逻辑关系,属于一个整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语文学习刚起步的小学生,即便是尝试语文学习任务群,也不能像高中语文一样操作,我们的孩子还很小,他们还不具备一节课40分钟阅读数千字上万字文章的能力。当然,像鲁迅单元结束后,如果孩子们还想读更多鲁迅的作品,我们还可以推荐阅读《小学生鲁迅读本》或者《朝花夕拾》。孩子们爱上鲁迅,自然就想读更多鲁迅的作品。

孩子们要爱上语文,就要想多读名家经典。多读书,才是语文的正道。不论什么时代,不论《课标》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读书,读更多的好书。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爱上读书,爱上读名家经典,语文就成了。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远离读书,不爱读名家经典,语文就毁了。我们语文老师,就是要老老实实带孩子们多读书!老师学生都能好好读书,多多读好书。语文就有希望。语文就有底气,语文就长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