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贯:“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解读新课标的两个关键问题-1
(2022-08-16 15:54:54)
标签:
教育365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是中国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新课标体现的改革幅度比较大,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接受上的困惑。毛泽东主席的《矛盾论》告诉我们:有许多矛盾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也就可以迎刃而解。正是从这样的角度看,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与“学习任务群”这两个大概念,是解读新课标的重中之重。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围绕对“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这两大概念的解读,走进新课标呢?我想从四个方面说说个人浅见,供大家参考:一是要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现实格局的存在问题;二是要抓准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三是要分析新课标两大特点的历史发展轨迹;四是要认识“大概念”这一语文课程时代发展态势的基本精神。下面分开来说。
01
一、充分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现实格局的
存在问题
应当看到,我们在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就是“旧课标”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重大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对照国际形势的多变和国内新时期对语文教育改革的要求来看,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的。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 对“量”的过度关注,遮蔽了“质”的突破:教学目标的知识化问题依然突出。这从2021年7月国家提出的“减负·优质”战略中已有充分的体现。
(二) 以课文教学为中心的问题,仍然突出,违背了教学的丰富性和生动性,造成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同质化问题。
(三) 偏重于所谓知识点的训练,带来了教学目标、内容的狭隘化问题。
(四) “浅问题”充斥课堂,课文的情节式分析提问造成了思辨能力培养的浅表化问题。
我认为以上四个存在的问题,即“教学目标的知识化”“教学方式的同质化”“教学目标、内容的狭隘化”和“思辨能力培养的浅表化”,应当是我们解读新课标的逻辑起点和认识基础。
02
二、 深入分析新课标两大特点的
历史发展轨迹
“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提出的两个最重要的新内容。它无疑是解读新课标的两个关键问题。那么,这两个“大概念”应当如何去深刻理解呢?让我们回顾历史在这两个方面是如何演进的。
先看看“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的历史演进过程:
(一) 以课文讲析为教学目标的重点。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是以课文为中心的,教材的编排就是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现成的作品,所谓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师讲析课文给学生听,希望学生能全盘接受课文,熟读背诵课文,这就成了教学的目标。
(二)以语文知识为教学目标的重点。民国以来,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猛烈的冲击。语文教学开始关注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于是,对字、词、句、篇乃至语法、修辞等开始重视,传授语文知识似乎成为教学目标的重点所在。
(三)以语文能力为重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多次纠偏,更进一步认识到语文知识应当转化为能力,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加强语文训练”,“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变多余的分析为扎实的语文训练”等等,教学目标的重点又似乎成了语文能力训练。
(四) 以智力发展为重点。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虽然很重要,但能够推进二者的是人的智力发展。于是,发展智力的语文教学又在20世纪末被视为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中心点,使语文创新教学大行其道。
(五)以“三维”表述为重点。进入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了“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被人们简称为“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概念无异更大了,其重点也更加突出、更加完整。
(六) 以“语文核心素养”为重点。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来确立课程目标的重中之重。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的解释是“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同时,新课标还特别强调这一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应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我个人的理解,这段话十分重要,它告诉我们“语文核心素养”所具有的思想性、实践性和审美性。
我们再看看“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是在“教学目标”指引下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构建模式。在“学习目标”确定之后,“学习内容”如何组织构建,自然是另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与“语文核心素养”配套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对此,新课标明确指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为了“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关于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组织构建模式,与“教学目标”一样,也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的,大体上我们也可以归纳为“六步”。
(一) 以单篇课文的编排为重点。在语文教材编排的历史上,一直沿用以课文为单位的编排,并没有出现“单元”的概念和编排形式。教师就是按课文一篇又一篇地讲析给学生听,学生就是一篇又一篇地熟读课文。
(二) 以单元编排为重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教育中产生了“单元教学”这一概念,最早明确提出“单元教学法”一词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莫里森。我国语文课的单元编排,产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便蓬勃兴起。其特点是一个单元的课文教学有一个编排中心,或按思想内容,或按语文工具性要求,或按作家作品等编排。到目前,单元编排和单元教学已成为语文教材的基本形态。
(三) 以大单元教学为重点。“大单元”有两种概念:一是指单元内容篇章的扩大;二是单元内篇目虽然没有扩大,但对篇目的内涵有了深层开掘,学习任务有了扩大。崔允漷教授认为:大单元应该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一个“微课程”。
(四) 以项目化学习为重点。项目化学习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干预和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针对复杂、真实的问题,精心设计学习产品和学习任务,让学生从中学习某项重要知识和某项有用的技能。所谓“项目”,其实指的就是语文学习活动的某个内容的名称。
(五) 以整本书阅读或跨学科学习为重点。关于整本书阅读或跨学科学习,在现行统编本教材中就有明确的要求和相关内容编排,老师们在实践中已有比较丰富的认知。
(六) 以学习任务群为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的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来设计“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了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连贯性和适应性。对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发展性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分别做了明确的连贯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