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带文”构建高效阅读课堂
(2022-05-06 14:54:10)
标签:
教育365 |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拓展教育视野、更新教学观念,对每个教师都十分重要。笔者经过一系列教学实践发现,“以文带文”的阅读教学模式对于提升课堂效率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习得方法、实现迁移运用。“以文带文”是指在学完一篇课文后,通过拓展相关课外文章,巩固所学,迁移阅读能力。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宇宙的另一边》为例,谈谈如何用“以文带文”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高效阅读课堂。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以“大胆想象”为主题的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利用表格,在对比中说出宇宙的另一边有哪些秘密,感受主人公大胆和神奇的想象,体会大胆想象的乐趣”。根据教学重难点,我将这一课分成四部分教学。
第一部分是图片激趣,质疑切入。我先出示课文插图,问学生:“请同学们猜一猜,图上的小男孩在做什么呢?”有学生回答:“他在看星星。”我随即出示相关图片说:“我们今天就跟着小男孩一起去宇宙的另一边瞧瞧吧!”我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让学生带着“‘宇宙的另一边’是怎样的”“‘宇宙的另一边’会有什么”等疑问走进了课文。
第二部分是自主阅读,品读细节,通过展开想象,学习两个“秘密”。我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1~5自然段,梳理文章内容,借助表格,填写“宇宙两边”的样子。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更直观地发现“‘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这一“秘密”。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宇宙的另一边”是现实的反面,即通过“反一反”的想象策略产生。接着让学生通过点读、男女对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在朗读中充分感受“倒影”的神奇;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8~11自然段,感受并分享自己想象中的“宇宙另一边的课堂”。在朗读和交流中,有学生说:“在‘宇宙的另一边’,数学课的加法学的是画面的相加,乘法是诗句的相乘,而习作课则更神奇,是将自己变成习作对象,直接感受。”之后,我顺势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宇宙另一边的课堂”的学习内容是通过“换一换”的想象策略产生的。
第三部分是拓展思维,练说想象。我先让学生依据“反一反”“换一换”想象策略,与同桌交流想象“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哪些秘密。有的学生说:“在宇宙的另一边,我是在天上飞的,饿了就能吃口云朵牌棉花糖。还有的说:“在宇宙的另一边,音乐课就是和所有的音符一起跳舞,跳出的舞蹈就是一首首好听的歌。”发言的过程既让学生加强了想象策略的运用,又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第四部分是主题学习,整合阅读。我采取“以文带文”的方式,拓展了《捕梦的少年》一文,让学生将想象策略学以致用。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圈画认为神奇的句段,如“捕梦者可以在空间里自由穿梭,随时随地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等。随后,我让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有的学生说:“我很想去看看那个有常开不败的花、各种各样的云,还有会说话的动物的梦的国度。”有的说:“我也很想像于西一样,做一个捕梦师,飞来飞去太酷了。”还有的说:“我很想知道于西最后到底有没有拼出一个美梦。”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我借助问题“如果你有这样的储梦瓶,你想装进去什么样的梦”,让他们展开想象。学生有的想装美梦,这样就可以在不开心的时候打开看看,给自己带来快乐;有的说想把噩梦锁进去,这样就不会再有噩梦跑出来吓自己了;还有的说想装进所有和外婆有关的梦,因为外婆去了另一个世界,自己害怕以后忘了外婆的样子,所以要收藏起来……最终,这节课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他们的想象天马行空,讨论氛围热烈。值得一提的是,因为选择的拓展文章篇幅较长,我本来担心课堂时间不够,会影响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讨论表达。但实践证明,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在拓展环节中,思维特别活跃,想象也更加丰富。他们能熟练利用“反一反”“换一换”的策略展开想象。
纵观教学过程,本课还有不少改进的空间。比如,我的评价语还可以更加丰富多元;衔接过渡时,语言不够自然;在总结“换一换”策略时,没有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等。今后,我还需要多加锤炼解读文本的能力,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把握好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在课堂上,我也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成情况,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评价和引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预设的回答和教学流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学习所得,真正让学生享受课堂,实现高效学习。
曾经,我也质疑过:在课堂上整合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教学,难道不会占用教材学习时间,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吗?事实证明,教师可以通过更精准的备课来有效压缩学习课文的时间,从而在保证规定知识点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延伸学习的机会,这其实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更高效的课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未来,我还要继续多学习、多实践、多反思、多总结,争取给学生带来更高效丰富的语文课堂。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清泉外国语学校教师 冯紫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