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诸葛亮的功业(下·北伐)

(2016-06-06 21:06:49)
标签:

诸葛亮的功业(下

《前后出师表》

为什么要北伐

御敌于国门之外

 
 诸葛亮的功业(下·北伐)

诸葛亮的功业(下·北伐)

公元二百二十七年春天,在刘备病逝五年之后,经过充分的准备,诸葛亮认为北伐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将大军进驻汉中,筹备讨伐曹魏。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刘 禅,陈述北伐的原因,表明统一中原的希望,第二年北伐开始。自公元二百二十八年至二百三十四年凡七年间,诸葛亮发动北伐曹魏的战役,共有五次,仅攻夺了魏 国土地两郡,除魏延入西羌和第四次北伐大破司马两役外,都未取得重大胜利。最后以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终结。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像诸葛亮这般人物,实行北伐为什么没有成功?读史之后,掩卷沉思,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在困境中寻求自保。

当时在三国中,论地域面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蜀国是最弱小的国家。用史学家的话说,蹈一州之地,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作为聪明绝顶的诸葛亮难 道不知道面对强大的曹魏没有取胜的可能?对此,应该说诸葛亮是心知肚明的。他在《前后出师表》中,谈到为什么要北伐时,说了两个理由。

一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实现刘备的遗愿。他说:我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阳耕田务农,乱世之中,只求保全性命,不求扬名群雄。先帝不以我卑微,亲自三次 到草屋中请我出山辅佐,如今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在逝世时委托我国家大事,受命之后,夜以继日,深恐没有业绩,伤害先帝的知人之 明。现在,南方已经平定,部队也已经训练完成。自应激励三军,向北讨伐,平定中原,复兴汉王朝,这正是我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本分。北伐的目标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真是字字滴血,其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感人至深。

二是如果不讨伐曹魏,我们同样会灭亡。在《后出师表》中,他说:先帝深知,汉贼不两立,中央政府不能长期地流亡边陲,所以委托我担负起讨伐曹魏的重任,以 先帝的圣明,衡量我的才干,虽然能力不足,而敌人正在强大。如果我们不去讨伐曹魏,我们同样会灭亡。与其坐在这里等待灭亡,我们为什么不主动出击?接着, 他举了刘邦、刘繇、曹操的例子,说明他们都是在危境中无所畏惧,才获得平安。他说:如今一些将领还健在,军队还有实力,再过几年,势将不战而消耗三分之 二,到那时候,我们用什么对付敌人?而今,人民穷困,士卒疲惫,军国大事,不可能停止运行。既不可能停止运行,则停在原地不动,这与出发进攻,人民辛劳和 国家开支,完全一样,如果不乘曹魏和东吴兵连祸接,内部空虚,发动进攻,却打算用一个州,和敌人作持久战,这是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的。诸葛亮最后说:为了 北伐,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过历史的事实看,北伐确对激励蜀国上下的发展,抑制魏国的进一步扩张有着积极的影响。诸葛亮以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已然 看到蜀国败亡的必然结局,他知道先帝托付的遗愿是难以完成的。这与他自比管仲乐毅的抱负相去甚远。但可怕的是,不这样做,他自己就面临身败名裂的下场。此 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北伐,就算自己死在战场,也是一位忠于汉朝的大臣,也是刘备死后维护自身地位和荣誉的最佳方法。由此,“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与政治上的大义相比,北伐军事上的成败也就居于其次了。

二、不敢兵行险着,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之计。

当时诸葛亮对伐魏在战略方向上有两个选择:一是取陇右(雍州西部,凉州南部),二是攻关中长安等地。在第一次北伐的军事会议上,丞相府司马、凉州刺史魏延 建议说:听说,夏侯楙是曹魏皇家的女婿,无胆无识。请交给我五千精锐,另有五千人做后勤补给。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南麓东行,到达子午谷,即入谷北进,不 过十天,就可进抵长安。夏侯楙一听说兵临城下,一定逃走。那时的长安城里只剩督军御史和京兆太守,曹魏的粮仓足够我们部队的给养。而曹魏集结兵力反扑长安 至少要二十天时间。而丞相的大军从褒斜谷北上,早就到了长安城下。如此,咸阳以西,就可一举收复。对此,诸葛亮认为,此计不定因素太多,未必能如此顺利, 一旦失利将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因而最终选择了“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确立了先攻占陇右作为进攻跳板的战略。战略确定后,诸葛亮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魏明帝曹睿忙命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前往抵御赵云。诸葛亮则亲率主力趁势向祁山发起进攻。

在我国漫长五千年的历史中,伟大的政治家寥若晨星,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他天生谨慎的性格使他追求万全,从而失去了一次重创曹魏的机会。魏延的子午 谷计谋是个极具挑战性的奇谋,从史料上看,当时曹魏也没有防备,如果诸葛亮采纳这一战略,就会收当年韩信暗度陈仓异曲同工之效。可惜历史没有假设,随后的 几年,尽管诸葛亮用尽心力,却不能寸进。按照《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说法: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

三、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使蜀军丧失了有利形势。

马谡,才干器宇,超过常人,喜爱谈论军事,诸葛亮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十分器重。当年刘备临逝世时,告诉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以交给他重要任务,你 要注意。诸葛亮没有看透马谡,第一次北伐时,命他担任参军,谈论事情,甚为投契。占据祁山后,诸葛亮不用沙场旧将魏延、吴懿当先锋,而命马谡统御各军,进 驻街亭。街亭是进出汉中的重要关卡,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攻打长安一战中起着重要作用,马谡来到街亭,举动失常,琐碎苛刻,违背诸葛亮的军令,放弃水源和城 垒,竟在山上筑营。王平劝他不可依山筑营,他根本听不进去。曹魏右将军张郃大军抵达后,切断水源。等到蜀汉士兵渴的瘫痪,发起攻击,大破马谡。使诸葛亮陷 于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的境地,只好撤回汉中。接着就演了一出“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诸葛亮事必躬亲,然而百密终有一疏,用马谡守街亭是他一生难见的重大失 误。

4、诸葛亮在关中一带作战,而此地与汉中之间的道路十分险阻,使之运粮不便,浪费了很多的人力。加之蜀汉后主无能,当诸葛亮在外作战时不能给他一个稳定的后方。

公元二百三十四年春天,经过四次北伐,诸葛亮用了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在斜谷口再率十万大军出征,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四月,蜀军到达 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魏大将军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魏将郭淮认为蜀军必会争夺北原,司 马懿认同,便派郭淮前往防备。果然,蜀军到来,被郭淮击退。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 食,百姓亦相安无事,一切如常。同时孙权率十万大军北上响应蜀汉,但被魏明帝曹睿亲自率军打败。蜀汉国力弱小,兵民只占中原九分之一,不具备一口吃掉关中 的条件。魏、 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诸葛亮便寻求与司马懿进行主力会战。他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使臣送“女裙”激其出兵,司马懿不为所动,反而 问使臣:你家丞相饭量如何?使臣答道:丞相食少事烦,每日饭量不足半斤。司马懿听后大笑,告诉使臣:请转告你家丞相,我每顿都吃一只鸡。后司马懿对将士 说:亮将死矣。

八月,秋风吹扫五丈原,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在军营中病逝。

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令杨仪回军向魏军做出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怕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撤退。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此事后来被百姓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听闻后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诸葛亮病瘁,使蜀汉失去了复兴的中流砥柱。他临终决定以杨仪统领各军撤退,引起和杨仪有嫌隙的武将魏延不满,双方发生争斗,最后魏延失败,在逃往汉中的途中被杀,使蜀国又损失一员大将。蜀汉势力从此大衰直至灭亡。

而曹魏的司马懿因抗敌有功,开始攀上权力高峰。

陈寿在泰始十年向晋武帝司马炎上表时写道:“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 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 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即 陈寿认为北伐失败的原因有三:一是诸葛亮的才能擅长于治军治国,奇谋与将略则不是他的长处。二是与之对阵之人,有的是当世的人杰,如曹真、司马懿。诸葛亮 难以轻易战胜他们。三是敌众我寡,魏国国力远胜于蜀汉,再加上以弱的一方主动进攻强者,在诸多不利条件下的确难以取胜。

裴松之注引《三国志·蜀书》卷三十五引自袁子的说法: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 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 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 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摘自 关中刀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