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之治到底有多大水
(2015-12-05 12:57:51)
标签:
唐太宗贞观之治水分幌子 |
唐太宗贞观之治到底有多大水分?
在许多读者心中,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大唐帝国疆域广阔,所向无敌。版图东至大海,西到波斯,击败强大的突厥,被各国公推为“天可汗”。事实是历史上真实的唐朝,真实的唐太宗,和普通读者心中的印象差距太大。
唐太宗为什么有名呢?
第一个,他与父亲唐高祖终结了隋朝末年的纷争,开创了一个安定祥和的时代。
第二个,他南征北战,将大唐的赫赫威名传播四方。
第三个,他招揽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第四个,他在历史上堪称第一个大力推崇“民贵君轻”思想。
以上四点,基本上涵盖了唐太宗一生的成就。不过,唐太宗的这些成就,有一定的真实性,也有一定的水分。
唐朝的一统,唐太宗李世民功不可没,应该说,功劳最大。不过,其父其兄功劳也很大。太子李建成其实在治政方面丝毫不比李世民逊色,仁德则犹有过之。因
为李建成是太子,国之储君,按照规定,一般不能带兵出征(犹如水浒晁盖,宋江动辄说,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李世民的军功确实比李建成多。可是,李
世民几次征讨窦建德、刘黑闼,几度将其击败,但随即又再度作乱。是李建成率师出征,最后安抚流民,分化割据势力,彻底安定了河北广大地区。
唐太宗对外的战功,以击败突厥为最。不过,和汉武帝不同,他并非凭借大唐的军力,真正将突厥击败,而是趁着突厥境内大旱灾,加上内部王权争夺,突然出
兵,借力打力,一度将其击败。这也就导致突厥的变乱并没有结束。唐太宗晚年突厥再度兴起。唐高宗效仿父亲,趁着突厥内乱出兵,也取得了短暂的胜利,但是,
突厥的祸乱一直还在。并且,最终与契丹、沙陀、吐蕃一起,困扰唐朝许多年。
贞观之治美名在外,不过,评价一个时代是否是治世,或则盛世,最终要的两个指标,是人口和收入。封建时代两千年生产率没有太大的变化,人口的多少,就
成为决定国家兴盛的重要标志。比如,开皇之治,开元盛世、仁宗盛治,康乾盛世,全国人口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隋文帝时期,全国人口就有890万户.那
么,贞观年间呢?看《资治通鉴》
丁丑,上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进户多少?”履行奏:“去年进户总一十五万。”因问隋代及今日见户,履行奏:“隋开皇中,户八百七十万,即今户三百八十万。”
永徽三年(652年)时,户部尚书说,去年增加了十五万户。很好。当时总计人口380万户。但是,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时,全国人口就已经有
290万。当时唐朝初建,地盘还小,到后来才平定河北河南江南。但是增加了这么多地盘,收编了许多人口,且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唐朝的人口只是增加了
90万。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在贞观20多年间,国家人口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增长。
至于收入,贞观之治更是拿不出手。整个唐朝国家收入都比较低。玄宗极盛时,货币岁入200余万缗,宋真宗天禧年间,单商业税就收入2600万缗。贞观之治的出现,和隋文帝积攒的大量财富有重要关系。唐朝贞观十一年,国家发工资,还是考得隋文帝时囤积的粮食,布帛。
至于纳谏,唐太宗前期做的比较好。天下大定后,就比较差了。太宗晚年骄奢淫逸,几次想要杀了魏征,幸亏长孙皇后拉着。但是,魏征死后,唐太宗还是把人家的坟上石碑给砸烂了。君臣融洽,只不过是个幌子。
至于民贵君轻,唐太宗口号喊得响,结合前文,就可以看出,并没有给百姓实惠,老百姓也仅仅是免于饥饿而已。唐朝真正的繁华,到玄宗朝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