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 黄
子 孙 辩
我在“中国文明史何时算起?”一文中所得的结论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中国文明史从商算起,至今大约3500年。真正有文献记载年代的“信史”开始于西周共和
元年(前841年),周的历史年代算比较完整,明确。但是,再往前,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12王,只有大致在位年代,准确的年代还无法确定。再往
前,说到夏,还是停留在传说的水平上,既没有可信的历史,也没有考古证明。
至于再往前,说到黄帝,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过,有许多传说。他也只记下一种他认为比较可信的传说。顾颉刚教授30年代在《古史辩》里说:“从战国到西
汉,伪史充分的创造,在尧舜之前更加上了多少古皇帝。”黄帝的传说由秦人创作,“自从秦灵公於吴阳祭黄帝,经过了方士的鼓吹,於是黄帝立在尧舜之前
了。......自从《世本》出现,硬替古代名人造了很像样子的世系,於是没有一个人不是皇帝的子孙了。”
在《古史辩》里,记载了其他历史学者对顾颉刚教授观点的反驳。主要在于不认可“尧舜禹并不存在”的说法。对秦以后才“创造”出黄帝一说,并无疑义,自然已经公认。
顺便说一说,《古史辩》里顾颉刚教授的观点最早发表在胡适先生委托他编的《读书杂志》上。这本杂志上也发表了许多对顾颉刚教授观点的反驳文章;而且顾颉刚
教授还提携了一位不大同意他的观点的中学教师,这就是后来成为大学者的钱穆。这说明那时的学术气氛良好,鼓励不同的意见发表。顾颉刚教授并在杂志上公开表
示,不同的意见有利于他形成正确的观点。我想正因为那时风行“思想自由,精神独立”,所以有许多创作,学术、文艺相对繁荣,出了许多成名之作,传世之作。
总之,黄帝只是个传说!传说可能也有一点依据,那是像小说的“原形”那样的依据,只可以说有点“影子”。经过加工,创作,小说和原形不可混为一谈,同样,传说和历史也不可混为一谈。黄帝只是个传说,黄帝的子孙当然也只是传说而已。
更进一步,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到过,黄帝和炎帝曾经有过一次大战,黄帝大败炎帝。根据传说,黄帝和炎帝也不应该有共同的子孙后代。更何况,司马迁在《史
记》里说到过,黄帝大败蚩尤,蚩尤的部落逃到南方和西方。有传说,三苗和南蛮是蚩尤的子孙,那既不是黄帝的子孙,也不是炎黄子孙。
考古发现,约公元前5000年(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稻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差不多同时,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形成。这两种文化可
能互有影响,但是没有隶属关系。如果传说黄河流域的古人是炎黄子孙,那么长江流域的古人和炎黄并无直接关系。而且,这些遗址里没有一点与黄帝有关的踪迹。
可见,所谓炎黄子孙一说,并不能成立,连传说也是牵强附会。有人分析,这种伪史的创造是为了表示某王朝家世显赫,源远流长,或是为儒家学说服务的,这或许有道理。没有家世可炫耀的刘邦弄出个“斩白蛇起义”的故事,朱元璋弄出个“推背图”的故事来,都是佐证。
写到这里,想起周作人先生在1920年发表的《新文学的要求》里的一段话:如种族国家这些区别,从前当作天经地义的,现在知道都不过是一种偶像。所以现代觉醒的新人的主见,大抵是如此:“我只承认大的方面有人类,小的方面有我,是真实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