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015-06-04 23:03:28)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理论学习笔记 |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湄洲高朱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其参与团队的合作程度,只有与团队成员充分的合作,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和交流应用。而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与方法,除了集体合作学习以外,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小组合作学习通常可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读书预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总结反思,达标测评。其中,展示交流环节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在之前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完全搞明白的问题可以获得满意的解答,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也将得以扩展和提升;在这一环节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实现思维、智慧的交流碰撞,进而不断产生新的灵感。展示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广阔舞台,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都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然而,由于受到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还存在着效率较低、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力度不够等问题,及待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改进。另外,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成果较少,还没有专门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详细的探讨,只是在一些学者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文献中零零散散的提到这一问题,这就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了更大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开始在很多学校得到很好的运用和发展,但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研究还刚刚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本课题的研究将从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的细节出发,去审视小组合作学习,力图发现和找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从而为丰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完善合作学习的理论体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虽然合作学习已经在很多学校得到很好的应用,但是小学数学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展示环节为例,以往教师一般将合作讨论的环节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忽略了展示环节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的重要意义,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的成果未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升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而研究这一课题,有助于教师不断改进和丰富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展示方式,,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数学学习的主人翁精神,使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成为真正高效的课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健康有效的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①调查分析目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②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①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情况的调查研究。
运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调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
②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成因的分析研究。
对调查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情况,通过理论学习、归纳总结、教师访谈、课后交流反思等方法分析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成因。
③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的研究。
为学生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实施有效的组织;学生应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技能,树立自信心,大胆参与课堂小组活动,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预期创新点
(1)努力构建具有效的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实施策略。
(2)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研究,帮助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
(3)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
(4)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文献法:学习研究古今中外有关的教育论著;学习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有关文件和材料;学习研究各学科课程标准;学习研究省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有关论著。
实验法:大胆把学习和研究得到的有关理论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及时使理论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及时产生教学效益。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测量,全程掌握各实验学校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益状况,为实验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
(二)、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2014年11月~2015年8月):宣传发动,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对课题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建立研究制度。精心修改实验方案并积极申报。
2、第二阶段:实施(2015年9月~2016年8月):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实施研究。每学期学习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一本,完成教学论文若干篇。每学期按时开展课题研究课,1~2次专题研究讨论活动,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建档工作,相互交流经验并及时做好阶段总结。
3、第三阶段:总结(2016年9月~2016年11月)按实施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总结课题完成结题鉴定。
4、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立“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它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与掌握,泠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缺少自主、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最终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销蚀。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课程改革推进的一个障碍,因此《课标》提出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关键。教师在观念的转变的更新中,首先应坚决贯彻《课标》,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学习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景观。其次,应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愈来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教与学需要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在教学的各环节渗入学法指导,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站在学生中间的教学方式所取代;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局面要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情绪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如探索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游戏性情境、竞争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实践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探索的快乐。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意调协效应、激励效应、期待效应,注意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的学习,促进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挑战,摆脱自身经验。
(3)、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 2 年,自2014 年 11 月~ 2016 年 10月止。
五、成果呈现形式
1、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2、论文集、个案反思等。
六、保障措施
1、在新一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研究内容,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形成研究方案。
2、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机构,确保实验研究顺利开展。
3、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认识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目标,采取不同的措施,实施验证。
4、定期组织学习,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师生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定期汇报交流,在实践中完善、总结,促进学生“探究——交流”的教学策略。做好学习、研究资料的存档工作。
5、充分发挥教研室、教有组和备课组的协调作用,加强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