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范任教的岁月
(2024-04-19 16:32:50)分类: 心海拾贝 |
在师范任教的岁月
文/范庆元
一堂省级考评课
为了尽快适应师范教学,我主动要求到同一学科的有经验教师的课堂上听课,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观摩他们的教学,倾听他们的指导。课后当许多老师热衷于玩扑克、到卡拉OK唱歌的时候,我却独坐于斗室之中,静思默想,细致地打磨每一个教学设计,认真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各种教学刊物。1995年冬天,安徽省师范处对全省师范学校办学水平进行全面考评,深入课堂听课是规定的一项内容。学校可能也是想促进我的教学能力提高,安排我为省考评组上一节观摩课。当时学校领导争先意识非常强烈,学校教师荣誉感也很强,许多语文教师接连听了我的三次试讲课,诚恳地提出许多改进的意见。上课那天,校长带领一大班学校各科室领导,陪同考评组专家将教室坐得满满当当,虽然我还是有点紧张,但能从容地处理了临时停电造成的突发情况,顺利完美地将这一节课上下来了,得到了考评组专家的一致好评。在考评结束总结会上,校长特地还表扬了我一番,自此,我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学校老师的普遍认可。但我心里知道,这是大家共同协作的结果,我只是作为一个展示者而已,这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以后的路还漫长得很哩。
一次班级讲演课
一个晚自习,我让同学们将手头的事情全部放下,我站在教室讲台上,非常动情地给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师范学习的体会、在乡村任教的感受,我说:“我不是金子,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勤奋,经受痛苦的打磨,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领域闪亮的金子。我的经历告诉我,环境是不由我们掌控的,但个人的命运我们可以决定。你们的现在是我的过去,但我的现在不一定是你们的将来......”整整两个多小时,整个教室里,同学们都鸦雀无声,这些少年们都笔直地坐正身子,滋滋的日光灯下眼睛发亮。在我讲述过程中,整个校园里突然又停电了,教室里漆黑一片,但我没有停止我的讲话,同学们也没有一个人挪动凳子,那十几分钟里,仿佛整个夜的空间里只有我抑扬顿挫的说话的声音,没有其它的声响。
这一次的班级讲演,是我一生中永难忘记的讲演,也是学生心中难以忘怀的一次班级活动。最近,有一位已经成为省委讲师团专家成员的学生,还对我说起了这一次讲话,他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夜晚的情景细节。是的,教育的力量往往就是由这么一次或者一个小小的细节产生的,不需要繁文缛节的仪式,也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呐喊呼号,只要适时和真诚,自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应。
一届一次的秋冬游
学好文化课,练好“三字一画”是师范生必修功课,这对当年的普师生来说,都不在话下,轻松搞定。但他们毕竟少年,平生第一次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求学,不可避免地会想念父母亲人。当时交通还不十分方便,他们成绩优秀进入师范也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寒暑假之外节假日往返家校一次也需要不菲的二三十块钱,他们还是有点儿舍不得的。为了消解他们的思乡情绪,也是为了锻炼作为未来教师的组织能力,我在师范担任班主任期间,都要在入学的第一学期组织他们进行一次野外活动。这在我们学校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也许到现在有些曾经的师范领导和老师也还不知晓。
这项活动大多选在国庆或元旦放假期间,在征得同学一致同意的前提下,开始着手筹备野游的炊具和食材。这些学生也还真有办法,他们有的通过平时的交往到周围老乡家里借来锅碗瓢盆,自己筹钱采卖一些廉价的蔬菜油盐。
野游的地点是在离校十几里远的山上,早晨雾气迷蒙,大家一路浩浩荡荡欢歌笑语向山里进发,这些少年们沿途撵撵鸡鸭,逗逗小狗,掐几束野花,捉几回迷藏,也有人不小心崴了脚脖的,大家就争抢搀着、背着,迤逦来到野游地,开始分组,男同学负责捡石头土块挖坑垒灶,收集枯枝干草,女同学则着手切菜烹调淘米煮饭。一时间,炊烟四起,有时柴草没有干透,有烟没火,男同学就趴在地上鼓起腮帮拼命吹气,野外风大,柴草烧得快,菜饭才烧到一半的时候,就没有燃料了,大家就又急着到处寻找柴草。到最后,大部分同学脸上往往是横一道竖一道的黑色烟灰,有的小组饭菜半生不熟......大家也不嫌弃,不管生熟,都吃得津津有味。有些调皮活泼的学生还偷偷地带来几斤酒厂里打来的散酒,倒在瓷缸里,你一口我一口地喝将起来。平时我们是师生,但此时此刻我就是他们的大朋友,没有什么顾忌,男同学跟我打赌喝酒,女同学就在旁边起哄怂恿,好几次我这个班主任老师都被这些坏小撺掇喝得头晕乎乎的。饭后就是自由活动时间了,他们不知从哪里弄来照相机,三个一群四人一簇地聚在一起拍照,也有的学生跳到高高的石头上抒发一番豪情壮志,朗诵一首喜爱的诗文,也有几个男女学生悄悄地转到土崖大石背后说悄悄话去了,大家眼光时不时睃过去,抿着嘴暗笑。我却装着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他们放飞心灵的自由天空,也是他们这些少男少女不可涂抹的青春诗行。当然,我少不了要告诉他们一些组织野外活动的知识和方法,这也是他们今后工作能力的一次历练。后来,每届学生举行同学会,他们在回忆师范生活时,都会不期然地谈到这次师范三年里一次野游活动,话语里带着感激的情绪,眼睛里充满着神往的光彩。
难忘的普通话训练
97年开始,安徽省要求中师毕业生都要参加普通话测试,测试不达标的学生不得发放毕业证书。这一规定让在校的中师生一下紧张起来,尤其是我进入师范带的这第一届的学生。当时,已经有中师升格为专科学校的风声,竞争性非常激烈,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对省里要求的各项考核项目都事事用心,势在必得,力争靠前。当然普通话通过率和优秀率也是重要的一项。学生临近毕业只有半年不到的时间,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县区,虽隶属于北方方言区,但有几个县如桐城、枞阳、望江等,方言严重,这些地区的学生在方言的氛围里沉浸了十几年,要想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完全改变自己的语言系统,困难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不等不靠不相信神仙皇帝,只有加紧训练,方能渡劫成佛。
学校做了一次隆重严肃的动员布置之后,我们接下来的中心任务就是一方面抓好毕业会考,一方面保证每个毕业生普通话都要达到二级乙等以上。于是,语文教师全部分派到班,包干两个班级一百多人,责任明确。早读晚自习老师到班带领学生练习语音,一个字一个音地反复纠正带读,学生们也是书不离手,吃饭做操都要抽空练上几句,校园里后山上、树林里、小径旁,到处都是学生练读的身影。个人练习的同时,我们还将语音基础优劣的学生两两搭配,两人一组,互教互学。学校教务科组织具有普通话测试员资格的教师,每两周一次利用晚自习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模拟测试,将筛出的困难学生集中进行强化训练。作为语文教师和省级普通话测试员的我当然责无旁贷,每天晚上都要将方言严重的学生带到办公室,发给他们特制的语词卡片,一遍又一遍矫正巩固,不到十一点,办公室的灯光都是不会熄灭的。这真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老师和学生的心里都暗暗地憋着一股劲。
十二月份,省级普通话测试,我们学校普师班学生二级达标率百分之一百,全校欢呼一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诚哉斯言!
每年一次的元旦手抄版展览
虽然是中师学校,但它是培养师资力量的摇篮,师范学生素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教育的基础,说实在话,当时我们师范学校的老师就是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自己使命和责任的。夯实学生学科知识基础,增强从业教育的各项能力,同时还要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专长。学校不仅严格组织文化课考试评比,“三字一画”基本功考核评比,还组建了文学、书法、朗诵、美术、体育、音乐、舞蹈等兴趣小组,通过细致考核选拔学有余力又有特长的学生,每周安排两次课外专业训练,促使他们走得更高更远。事实证明,这些学生在步入教师队伍之后,很快就崭露头角,声闻遐迩,大多数至今还活跃在省市县级的各专业领域。
我当时在师范学校里因为书法较好,写作也常有文章发表,因此被安排为书法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学校每两周一次的校园黑板报也由我负责出版。记得黑板报的名字叫“百草园”,每次出版时,我都要亲临现场组织构图划线,动员学生撰稿、誊写、插图。每次板报总要耗时两天左右,精益求精,力求文质兼美。每周二、周四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还要到办公楼四楼书法班教室给学生教授书法,一个字一个字地讲解,组织练习,批改指导。
元旦前夕,学校教务科又把出版两大展板的学生手抄报任务交付给我,意在通过手抄报展览,全面检测书法、美术、文学等课外活动成果。说来话短,做来事杂。手抄版需要在铜版白纸上写画,不像黑板报可以擦改,稍不注意,一字一划的失误,就要毁掉重来,因此来不得半点马虎。手抄报版面巨大,一个版面往往需要三张大白纸拼接铺就,既要有总体的布局规划,又要注重细节的合理美观。文字稿都是学生自己写就的优美文字,诗歌散文小说文体多样。誊写由硬笔书法基础扎实的学生负责,字体风格相近,大小要求一致。插图需要美术爱好者根据文字内容,依据素雅的原则合理绘就。这些学生责任心都很强,一有时间就全身心泡在工作间,每天都要写画到凌晨一点多才回寝室休息。一周之后,在校园中心广场两边,新的元旦手抄报展板就呈现在师生面前,大家纷纷驻足,欣赏赞叹。而我们这些参与制作的老师和学生静立一旁,听到众人的赞叹声,心里好像灌了蜜一般甜滋滋的,所有的辛苦和疲累顷刻间都烟消云散了。又一次考核完美通过了!
往事如烟,2003年离开师范学校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往日的师范学校也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这昔日的一幕幕却深深镌刻进岁月的记忆里,令人回味,相伴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