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题《小班游戏化数学教学研究》结题会议

(2016-12-05 22:29:00)

一、活动内容:结题会议

(一)活动时间2016年11月25

(二)活动地点:会议室

(三)主 人:黄燕

四)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五)活动主题、内容:结题会议

(六)活动过程简要程序记录:

     1、总结本年度课题研究工作。

     2、通过结题报告。

     3、整理优秀活动设计、观察笔记。

(七)解决了什么问题:

      幼儿对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愿意接受教师讲解的粗浅的数学知识

(八)产生的效果及问题简述:

         教师们更加有信心和激情参加以后的课题研究中来。

二、课题研究反思、研究叙事

(一)题目:《小班游戏化数学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大丰区万盈镇第二中心幼儿园  黄燕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研究的背景

数学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还是有部分教师在数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没能真正的做到“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仍然是以教师讲,幼儿听;教师自问自答;教师做,幼儿模仿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而忽略了教师的教并不等同于幼儿的的学,在课堂中,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的内容,而是一名主动的学习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及如今课程游戏化的推进,更要求教师将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改变为有趣的、幼儿喜欢的数学教学。游戏化数学教学是指把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幼儿从中感知、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将数学融入各类游戏中,一方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感知数学;另一方面,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巩固数学方法、领悟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中主动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操作游戏规则和动作的过程中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从而使游戏成为儿童主动获得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然而小班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尤其是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枯燥的活动氛围幼儿不喜欢,然而游戏是孩子们都喜欢的方式,如果将多种方式游戏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孩子们倍受欢迎,让幼儿在游戏中很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技能。

2、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效果,以游戏的形式吸引幼儿在课堂中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的学习知识。更进一步的贴近课程游戏化的要求。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幼儿数学课程的研究,在我国已有较多的研究。据资料显示:将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改变为活动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以此来帮助幼儿学会发现和探索的方法,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大许中心幼儿园关于数学课程的研究表明:“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会激发出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其次,游戏化的数学教学能给幼儿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最后,将幼儿被动的学习方式改为主动的学,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沈国香关于《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表明:“为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组织活动前,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来确定教学目标,以适宜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幼儿的兴趣。

这些研究对于本次课题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小班幼儿数学教学的现状调查

2、丰富数学课程的资源,选择适合的游戏,提高小班幼儿数学教学的效果

3、根据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将数学课程游戏化,讲数学和游戏有效融合,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在研究过程中对方案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查使之更加完善,针对具体研究采用方法如下:

1)教育调查法:课题开题前,了解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行动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数学教学,大胆进行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筛选、调整、改进,呈现“螺旋式”的发展趋势,

  3)、文献研究法:运用一定的方法,搜索大量的相关文献,分析整理出对自己课题研究有帮助的文献,从中得出自己的相关结论。

4)、观察法: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详尽的观察、记录、评价等,以便完整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获得对研究问题的重要认识。

五.课题研究成果总结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和幼儿感兴趣的游戏结合起来,使得幼儿能自主自发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将幼儿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从而使游戏成为儿童主动获得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总结如下:

 (一)、选择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

    在数学游戏化过程中教师应学会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游戏。要明确游戏的目的。游戏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单纯的为了游戏而游戏。同年龄段的孩子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游戏,以更好地让他们接受知识,学习知识。例如,年龄较小的孩子依赖性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要求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在选择的时候要注重游戏的趣味性,以吸引孩子注意力,多选有图画、实物的游戏。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选择具有竞争性、合作性、创造性的游戏,旨在重点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应选择多样的数学游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幼儿获得某一方面的数学知识,不是光靠一种游戏或者一次游戏就可以实现的,要进行多次的巩固练习才能让他们把知识深刻地记忆。而幼儿兴趣容易转移,对一种重复的游戏会很快感到无趣,又因为幼儿本身注意力就易分散,长时间单一的游戏活动反而让幼儿产生疲惫感,这不利于幼儿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多类型、多品种游戏的运用。同时,老师还可以设计创造新的游戏,根据一些通话故事,穿插知识到里面,用生动的语言以讲故事的新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们深入故事当中,最直接地学习数学知识。但这并不是让教师在数学活动中使用过多的游戏,过多的游戏会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面,被游戏的那些道具吸引,根本不听老师的讲课内容,自顾自的玩,而忽略了应学的知识本身,这就与游戏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与游戏相结合,进行教学。让幼儿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知识,开发幼儿的不同的能力,就要选择不同的游戏,比如,图片可以让孩子直观地感受知识,团队的游戏让他们强化合作意识,糖果的发放让孩子明白数字的具体概念等等。

二、幼儿数学游戏的设计

 幼儿教师在选择数学游戏时,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小班幼儿是直观形象的想象,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数学游戏时,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幼儿所熟悉的。其次兴趣是幼儿自主自发学习的前提条件,在设计数学游戏时,要找到幼儿的兴趣点。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能成为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的契机。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学会观察幼儿的优点,抓住幼儿的兴趣,以此为基础设计数学游戏。然而幼儿所需要的是真正的数学游戏,而不是老师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选择的游戏。游戏的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情境性,游戏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幼儿自主自发的投入到游戏中,无论是大班、中班亦或是小班,所有的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在创设情景时,教师有意识的创设轻松愉快的、有趣的故事情境能更好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例如,使幼儿真正理解1~4的真正涵义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贴近幼儿的生活,准备小猫、小狗、小羊卡片各一张,当教师先拿出小猫卡片说:你们是小猫,先叫几下(幼儿会叫“喵、喵”)现在我们做游戏。我说小猫叫一声,你就叫“喵”,我说小猫叫2声,你就叫“喵、喵”,依次说到4声。做完游戏后,家教师和幼儿对换角色继续下去。 说完再拿出小狗小羊的卡片依上面的方法继续游戏,直到幼儿熟练掌握。在游戏过程中 ,幼儿叫声不对时,家长可以引导幼儿,不能直接叫所要的声数。该游戏既可以让幼儿愉快的理解1~4的含义,同时在愉悦的氛围中,训练幼儿的听觉能力、反应能力、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数学教学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发展,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对教师队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以青年为主体,她们接受新的教育观快,但在用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明显地存在着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的单一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过多的注重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较少的去关注幼儿的兴趣,忽视了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然而,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幼儿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

  二、忽视幼儿的学习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三、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幼儿感知2的数量时,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1?”这个问题叫幼儿无法理解。又如,在教幼儿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时,当幼儿按要求将相同颜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后,教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就是教师叫这样分的。其实应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再如,在教幼儿数的组成时,幼儿将8个圆片分成了3片和5片,教师问:“为什么8能分成3和5?”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得很不明确,叫幼儿甚至成人也无法解答。有的则表达不明确,语言罗嗦。如在要求幼儿拿出与卡片上一样多的小动物放在盒子里时,教师说:“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你就从盘子里拿几只小动物放在盒子里。”“一样多”这个词是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教师不去运用,而使用了较繁琐的语言。

(一)题目:小班数学:鸡妈妈孵蛋

活动目的:

1.能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的物品,理解5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2.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感知物品的数量关系。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鸡妈妈孵蛋”;1个鸡妈妈头饰。 学具“孵小鸡”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教师佩戴头饰扮演鸡妈妈,创设鸡妈妈在孵小鸡的情境。

二. 操作探索

     1.游戏“鸡妈妈生蛋”。

     创设情境:播放动画图片,第一天,鸡妈妈将许多的蛋宝宝留在窝里啦!请你依次点击蛋宝宝,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蛋宝宝吧!教师带领幼儿一个一个的点数鸡蛋的个数,并说出总数。

     延续情境:播放动画图片,第二天鸡妈妈又出门了!它将几个鸡蛋宝宝留在窝里呢?幼儿点数鸡蛋的个数,并说出总数。

    延续情境:播放动画图片,第三天,鸡妈妈的蛋宝宝都想留在窝里呢!请你依次点击蛋宝宝,看一看,一共有多少个蛋宝宝愿意留在窝里吧!幼儿点数鸡蛋的个数,并说出总数。

     2.游戏‘孵小鸡’

教师:鸡蛋里面就要孵出小鸡啦!点击鸡蛋壳数一数,看看孵出了几只小鸡吧!

三. 拓展游戏

  1、教师准备小猫、小狗、小羊卡片各一张(可自选)。 教师先拿出小猫卡片说:你们是小猫,先叫几下(幼儿会叫“喵、喵”)现在我们做游戏。我说小猫叫一声,你就叫“喵”,我说小猫叫2声,你就叫“喵、喵”,依次说到5声。做完游戏后,家教师和幼儿对换角色继续下去。 说完再拿出小狗小羊的卡片依上面的方法继续游戏,直到幼儿熟练掌握。 

2、 教师引导幼儿点数沙滩上每种宝贝的数量,在箱子上画上相应数量的圆点。

3、边念儿歌《一二三四五》边做相应的动作。

在数学活动《鸡妈妈孵鸡蛋》活动中,以故事情境导入活动主题,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教师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游戏,穿插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乐意接受粗浅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