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就是生命本身——《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读后感

标签:
学习就是生命本身 |
分类: 读后感 |
学习就是生命本身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读后感
此书作为全员必读书目推荐给全体老师,起初翻看时认为其中举了一些学科实例能够帮助老师理解,但是通读看来,还是觉得理论性有点强,更希望老师在阅读时,能用书中哪怕一个观点,来解释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也是非常有益的思考和尝试。借用书中的一个观点“学习就是生命本身”,只要我们在学习,就在成长,无关年龄的充满生命力。详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
(一)教育问题
低年级遗留下来的学习困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导致学生到了高年级越来越跟不上。小学阶段大量的“隐性学困”进入初中,当学习任务的难度和要求提高以后,这些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就暴露出来。初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放弃“伪装”,不在掩盖,而是表现出完全放弃——“趴睡”等现象开始大面积出现。这里还不包括小学阶段已经被老师全面忽视的学习困难。
书中基于大量观察和调研,得出结论。随着学段升高,学困生的比例不断增加。从小学到高中,会有四分之三学生陷入学困生的境地,并最终被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可以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制造了大量的“学业失败者”和“学校不适应者”。想想很可怕,学校教育做了什么。
(二)课堂问题
第一从教学目标看,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直接“喂给”学生。
第二从教学内容看,学科知识与生活脱节,无视学生兴趣和立场。
第三从教学信息看,庞杂,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只能刷题。
第四从教学进度看,教学进度远快于学习进度。
第五从教学设计看,重教学设计,轻学习设计。忽视核心、重点。
第六从教学方法看,讲授为主,缺主动参与,学习能力衰退。
二、课堂变革的方向
(一)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高品质学习设计
“学习设计”是为了学习者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从学习者地角度为其设计学习计划、活动和系统,是为学习者系统规划学习活动地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活动脚本。
学习设计要以促进学生“探究未知”为出发点,进行“逆向思维”,根据确定地学习主题,设计出具体问题,并设计评价标准和“脚手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再进行指导,然后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习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形成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要通过自主学习、协同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持续的探索。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得到更具象化的呈现,可以采取共同备课,制定“三单”——“预习单”“学习单”和“作业单”的方式来进行,分别对应课前、课中、课后,指向学习全过程,形成正向循环的关系,实现深度学习。
书中的观点与我们现在所探索实践的作业全时空管理不谋而合,更增加了我们进行教学实践的信心。
三、课堂观察揭秘学习
(一)特征
第一方法简明易行;第二目标是学生;第三观察结果分析。课堂观察是教师向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教师精准把握学情、反思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路径。
(二)观察
第一观察目的:从“观摩-评价”转变“观察-自我反思”,观察者和授课教师是平等的。第二观察焦点:从观察执教者的教学过程到观察具体学生的完整学习历程。第三观察深度:从观察学生外在表象到探究学生的真实世界。
我想有必要研发一个课堂观察记录单,以引导教师走进课堂,发现问题,推进反思。区别与传统的“听评课”,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展开。
课堂观察记录单(讨论稿) |
|||||
授课教师 |
|
授课班级 |
|
上课时间 |
|
学科 |
|
课题 |
|
||
观察视角 |
深度学习 |
观察者 |
|
||
观察视点 |
观察记录 |
||||
时间 |
学生活动 |
||||
1.指导预习:是否布置前置性作业,反馈学生的问题,安排学习任务。 |
|
|
|||
2.自主学习:是否给学生足够时间自主思考,问题驱动,安排时机,频次,方式。 |
|
|
|||
3.学习共同体:形式、次数。是否有效组织、分享交流,参与互动。 |
|
|
|||
4.倾听学生:是否细心倾听学生不同意见,积极回应,适时点拨指导。 |
|
|
|||
5.活动作业:学生活动,作业时间、内容、效果,活动的交流与指导。 |
|
|
|||
6.学法指导:是否提供脚手架,注重方法指导,思维培养,概念建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
|
|
|||
7.动机情绪:是否创设情境,与生活联系,提出问题。关注学生需求,激发学习动机。 |
|
|
四、学习共同体
中国本土化的“兵教兵”,还是美式的“合作学习”,都是人们对传统“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反思。
(一)兵教兵
1.组内:分层、互教、滚动的复杂关系。互教代表着不对等,“教”的人是已知结论的重复,“被教”的人是被动接受。这种成长是有限的,止步于学优生的“认知天花板”。
2.组间:竞争激烈,积分排序。重心不在学习,而在得分,偏离了学习的真正轨道。
3.教师:不参与内容讨论,负责积分统计汇总。束缚教师的创造力,对学生的学习不利。
(二)合作学习
1.组长统筹安排,组内角色分工。固化学生,难以突破自我。
2.每人完成不同的任务,相互“拼接”形成完整成果。工作异质,无法协同。适用于美国课堂较多的项目化学习任务。
3.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但学生之间的落差逐渐增大。越是被赋予高挑战、高质量学习任务的学生,学习能力就越强;相反,被赋予简单的、操作性任务的学生则会被拉开差距,沦为学困生。
(三)学习共同体
教育的关键不是“量”而是“质”(佐藤学),真正好的教育是“公平”与“质量”的兼顾。
1.心理状态:宁静安心,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的深度联结。
2.学习任务:“冲刺与挑战的课题”让学习真正发生。
3.学习方法:倾听、互学,协同探究、不断深入。
4.教师作用:倾听为主,成为“学”的专家。
5.教育生态:相互学习,改变教育和社会生态。
四、逆向设计
逆向设计从目标概念到任务设计。中国教师往往采用正向思维的方式来设计教案和教学,按照需要讲授问题的逻辑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讲解,然后学生按照老师讲解地顺序和方法进行重复记忆,再采用变式练习的方法进行巩固和迁移。问题在于只能跟着老师走,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
而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教师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水平确定了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理解、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体验,由学生自主思考,协同互助,通过自己的投入和努力解决高层次的问题,而基础性知识则成为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资料,那么学生解决高阶问题的过程也是夯实和巩固基础性问题的过程,而学生再学习过程中因为全身心的主动参与而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
“逆向设计”我已经不止一次看到,不同的教育教学书籍,国内外,《可见的学习》、《教案的革命》、《从作业设计开始的30个创意教学法》等等,就是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呈现的不是阶梯式学习,而是登山式学习。与此同时“逆向设计”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新课程方案中的相关理念,符合“双减”背景,“逆向设计”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在不断求索,让学生享受更美好的教育,呈现更美好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双向成全。正如书中对于学习共同体领航老师共同特征的界定。我也有同感,一名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最闪光的应该是他独特的精神气质,有了这样的精神气质,其专业能力不断突破。或许未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不一定去考虑“能力模型”还是“知识类型”,更多的考虑“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会转化为“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等等,所谓大道至简,有了“精神气质”就有了“核心能力”。这也就是我常说的,“精神永远比能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