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的冷热之道——《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标签:
好教育教育的细节 |
分类: 读后感 |
好教育的冷热之道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教育作为爱的艺术,教师的工作不单是智识工作,更是情感工作,更应该关注细节,所以这是我推荐阅读的原因。阅读下来,有种侠骨柔情的感觉,格局确实不同,一腔热血,一双冷眼。书中字里行间透着对教育的赤子之心,还有恨铁不成钢的焦急之情。书中也列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时而感动,时而忧虑,例子非常生动,叙述方式很有亲和力,让人愿意看下去,这与一般的教育书籍不太一样,我想如果听作者讲讲,能更生动,简单看几行字作者的鲜明特点就跃然纸上,接下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观念的改变有多难,教育就有多难
(一)时代的观念
这里作者举了一位老师在教授《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今天,学生的反应,前者感动不已后者无动于衷。老师没有必要感慨、抱怨、痛苦,有些观念,仅有工具价值而已,时过境迁,工具已被淘汰。现实中很多教育冲突和矛盾的发生,往往是因为我们跟不上已然变迁的教育观念的步伐,却又无比执着的干着刻舟求剑的傻事。
过去知识是奖励,现在知识是过盛。时宜世移,教育和教师都需要与时俱进。孩子是否喜欢到学校去,是否喜欢上学习,才是教育真正关注的重心。这里举了几个名人“家庭优先”观念的例子,说明观念不同,可能一些做法互不理解。教育必须要“面向世界”,要“走向世界心灵的高度”,在差异中“求和”,在“求和”中转化,在转化中创造。可以说“创造”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当然,我们可“求远”,但不可“舍近”,不要囿于“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惯性思维,而对身边的“高手”和学习资源熟视无睹。
(二)教者的观念
作者举了大熊带领小熊吃蜂蜜的故事,很生动,也很值得反省。许多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可能事实上并非如此;哪怕真的是好的东西,它不被接受,其背后可能有微妙而复杂的因素,我们首先应反躬自省的是,自己传递的方式是否出现了问题。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弗洛姆语),学校从来不是仅仅用来传授知识的冷冰冰的地方,苏霍姆林斯基说:“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学物理”,这句话希望我们每个老师都要牢记,成为教学工作的座右铭。
二、减负,减出幸福来了吗
(一)三个灵魂叩问
文中通过三个案例,提出了三个问题: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心灵成长是否与知识习得同步?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育迷失了方向,无视人性、伦理与文明?
经由我们的惯性和经验建构而成的教育环境,是不是在“消灭”儿童呢?
三个问题问出了教育的本源和未来,值得深思。
(二)三个观点探讨
1.减负的适度、个体差异,书中也举了三个名人例子,这三个人举例举得我觉得有点不合适,前面刚说时宜世移,这里三个人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达尔文,这三个人所处的时代,其成长经历着实对于今天的教育来说,没有什么说服力。
2.书中还举了因为学校要求剪头发,而跳楼身亡的学生的例子,来说明学校的教条规定的价值和作用。承认这里有教育的艺术,但是规则意识、敬畏精神、规矩遵守……正是应该在初中阶段收获的成长,一些问题的暴露,不单是学校,更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个性、自由、尊重的不断膨胀,让我们的孩子一点委屈受不得,心理和精神极度脆弱,这样教育出来的人也会最终被社会淘汰。
3.书中也浓墨重彩的批判了杜郎口,但是必须承认一开始的教育初心是好的,后来不断发酵教育变了味儿,但不能否定初心,正所谓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要知道,平台高、资源广的家庭背景出来的家长和孩子,永远不知道,在出生即注定先天劣势的时代,他们要怎么生存,他们必须比别人更努力,更拼命,别讲发展素质、减负,他们要的只是通过应试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看看张桂梅的女校吧,那就是这些孩子们,想要改变命运的真实写照。他们的拼搏与奋斗,正是一首首不服输的赞歌,理想和现实要接轨,正所谓存在即合理。采取的方式既然有成效,那就一定是有一定的背景。也许有很多不得已、有很多无可说,没有必要那么决绝和针锋相对。
三、一厘米之变
(一)一个例子引人深思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柏林墙倒塌前两年,东德的卫兵亨里奇,射杀了一名企图越墙逃往西德的青年克利斯。法庭受审时,辩护称他是在实行命令,没有选择的权力,所以罪不在他。但法官认为: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抢口太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自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多生动的例子啊,现在的教育面对着时代、社会、发展等等多重压力,也有许多许多不得已,承受着体制内外的有形无形的压力,但是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从能够改变的地方改变,一厘米一厘米的坚持,直至把小小的改变积淀为学校美丽的传统。
(二)一个想法不全认同
书中以“好教师”能有多坏为题,写到了很多名师、优秀教师,罚写、分数优先、功利思想、势利行为……这里也不是为老师辩白,老师不是神,其实就是一个个普普通通,需要养家糊口的人,他们有个人荣誉感、更有生存诉求、有想要被认同的愿望、也有改变生活现状的需求,在要求老师这样那样,给老师放在道德制高点上品头论足的时候,也想想他们的处境,屈原的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代价是什么呢?现在教师的身心状况有是什么样的呢?应该好好做一个调查,请少一些无情的要求,多一些温情的关心,如果连我们认为的“好教师”都那么让人不满的话,那一定是那里出了问题。
四、过有思考的教育生活
(一)阅读中生存
可以说没有一篇教育专著不提到阅读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在这一方面本书对于教师不读书的现象分析还是非常认同的。书中提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老师们太忙了,越来越忙,压力越来越大,没有美好的生命状态,难有美妙的阅读。阅读是有难度的,同时需要多重感官协调,才能与作者对话,还原书中的情感、思想,对于大部分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老师而言,在忙了一天之后捧起书,只能使精神进一步紧张。这里我觉得也不是习惯不习惯的问题,就是思考是身心运转,老师透支情绪,透支身体,对于身心俱疲的人,确实不堪重负。
(二)阅读的意义
书中强调了阅读的作用,我想老师门都会知道阅读之于教师和教育的重要性、还有意义。但是想和做是两回事,能做和能做好更是两回事,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学校及高一级的教育管理部门系统谋划,让老师有心、有闲来阅读,俗话说:“闲暇出智慧”。
最后,让我们牢记师者父母心,一厘米的改变,时刻拥有一副热心肠和一双冷眼。用完整而丰富的人性素养、对教育、对学生有真诚的爱和真正的理解;同时能够在教育的习以为常处,能静观默察,触机生悟,从容应对日常教育生活中各种棘手的事情。做情感和技术成分百分百的“双师型”教师,即“双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