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活出善意和慈悲

标签:
非暴力沟通基础教育 |
分类: 读后感 |
让生命活出善意和慈悲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随着岁月流逝,少了年少轻狂,多了体谅共情。渐渐体会到伤人最深的永远不是利器,而是语言。对于我来说,由于性格和经历,可能很少真正注意到语言的杀伤力和沟通对于人生幸福的重要性。当慢慢成长,逐渐深刻体会到良好的沟通能让生活和谐,温暖有力的语言能给予人力量,撼动灵魂。对于一名教育者来说,言传身教是职业职责和价值认同,更是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老师不经意的言语就能够改变孩子的一生,自觉在此方面做的不够好,沟通能力也不够强。也许是不愿意去做,导致了自我催眠不善于去做吧。但是如果总用“不得不”去支配自己的行为,我想无论什么事,都不会感到幸福,更多的是压力和无助。看了此书学到了面对事情积极的思维观“我选择做……因为我想要……”,而不是“不得不”,充满乐趣的做事,是享受生活,更是善待自己。
在推荐数目里初看这本书,没有觉得有什么,一觉得与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二也不觉得沟通是当前教育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感谢程程主任,她说这本书很好,对教育很有帮助,这才把这本书放在我的书单里。感谢她得这句话,作为假期阅读的第一本书,就像是多年不见得老朋友,亲切又温暖。
这本书的内容曾经有一位姐姐跟我提过,当时也传授了一些书中的方法,但是当时根本不以为意,多年以后再拿起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她在说的是这本书。这本书不但对于教育,在对于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都非常有益。下面谈谈读后的三个感想:
一、让生命活出善意和慈悲
“我渴望我的生命活出善意和慈悲,由衷的给予在你我之间流动。”出自本书的作者马歇尔博士。看到这句话,其实是被震撼到了。之前看过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其中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当你说话的时候记得把别人放在心里。这句话给了我技术层面的指导,当我从这本书看到“善意和慈悲”,给了我价值的支撑,我的第一感觉是作者是不是学过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禅意。我开始体会“善意和慈悲”和“沟通”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想想伤人最深的永远是两个字“语言”。过激的伤人的语言就像在树上钉上钉子,就算拔下来,也是伤痕累累了。在反思自己的言行,真的细思极恐,也许不经意间可能就给他人造成了终身难忘的伤害,甚至是自己最爱的人和最亲的人。如果能从“善意和慈悲”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沟通方式和语言表达,也许我们就找到了信仰和力量。书中说:“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也被称为‘善意沟通’,却不止于此,在一个更深的层面,它是持续的提醒,让我们更好的专注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方向。”
二、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书中说:“如果我们学习如何沟通、如何互相交谈和聆听、如何不带批评的诚实表达自己、如何带着同理心聆听……就会带来不同的关系品质。”书中马歇尔告诫我们:你说出口的话将会改变你的人生。却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我们一直在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出现问题被动的调整,而并非积极应对。而非暴力沟通正是努力寻找比心理学更好的方法,找到比临床心理学更加有效的方式和更有帮助的技能。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
|
清晰地,不带指责或批评地表达自己 |
带着同理心倾听对方,而不解读为指责或批评 |
观察 |
|
1.我所观察到的(看到的、听到的、记忆里的、想象的、不带自己的评价)是否为我的幸福做出了贡献:“当我(看,听)……” |
1.你所观察到的(看到的、听到的、记忆里的、想象的,而不是你所评价的)是否为你的幸福做出了贡献:“当你(看、听)……”(有时会以静默的方式同理倾听) |
感受 |
|
2.与我的观察相关联,我的感受(情绪、知觉而非想法):“我感到……” |
2.与你的观察相关联,你的感受(情绪、知觉而不是想法):“你感到……” |
需要 |
|
3.引发我感受的根源是我所需要或看重的(而不是偏好或特定的行为):“……因为我需要/看重……” |
3.引发你感受的根源是你所需要或看重的(而不是偏好或特定的行为):“……因为你需要/看重……” |
请求 |
|
为了服务我的生命需要,清晰地表达请求而不是要求。 |
同理倾听什么请求能服务你的生命需要,而不是听到任何要求。 |
4.我想采取的具体行动是:“你愿意试试……吗?” |
4..你想采取的具体行动是:“你愿意试试……吗?”(有时会以静默的方式同理倾听) |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观察和感受都强调不带任何评价色彩,需要和请求都强调,正向具体、不要求结果。
学会表达基本感受:
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惊叹、舒适、自信、期待、精力充沛、满足、开心、满怀希望、受启发、好奇、愉快、感动、乐观、自豪、放心、兴奋、惊喜、感激、触动、信赖。
需要未得到满足时的感受:生气、烦闷、担心、困惑、失望、灰心、苦恼、尴尬、挫败、无助、无望、不耐烦、恼火、孤单、紧张、不堪重负、迷茫、犹豫、难过、不适。
基本需要:
自主选择:选择梦想、目标和价值、选择实现梦想、目标和价值的方法精神交融:美谐、启迪·秩序、和平内外一致:真实、创造力、意义、自我价值庆祝/哀悼:庆祝人生的创造和梦想的实现;哀悼失去:亲人离世、梦想破灭等等玩耍:乐趣、欢笑滋养身体:空气·食物运动,锻炼保护(免受病毒、细菌、昆虫及食肉动物的威胁)、休息·性表达、住所·触摸·水相互依存:接纳·欣赏、亲近·社群、体谅·服务生命、心理安全·同理·诚实(有力量的诚实,可以让我们从自身的局限中得以学习)、爱·确认、尊重·支持、信任·理解·温暖
请求:
区分“请求”和“要求”,如果因为没有答应我们的请求而收到责罚,那不是请求,而是要求。请求要具体说明我们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
三、运用同理心倾听他人
同理意味着,以尊重的态度来了解他人的体验。庄子称,真正的同理需要全身心地倾听。给建议、比惨、说教、安慰、讲故事、摆脱感受、同情、询问、解释、纠正等,都阻碍了我们同理他人。非暴力沟通意味着,不论他人用什么样地言辞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只是聆听他们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接着,可以选择反馈他们地意思、复述我们的理解。此外,持续的同理让他人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当他人感到被充分理解后,我们再来关注解决方案或提出请求。
最后书中不但给了我们具体的建议,同时安排了一些练习,让读者能够直观的实践非暴力沟通“四要素”、同理他人。当然还有一些真实的案例,不由得让我回想到一些电影中的经典桥段,一个犯罪分子或者轻生者,迎面是一个谈判专家,现在回想起来,用的就是非暴力沟通。当然这些片段有些时候也被恶搞,想想就想笑,面对紧急时刻,迎面的人不紧不慢说着您是需要这个吗?您是要那样吗?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是不是很有画面感,我想生活不是书本,也不是电影,教育更不是公式,让我们牢记“善意和慈悲”,牢记师者本分。这本书不但转变人的意识,也给了一些可操作,可借鉴的方法和建议,帮助我们改善人际关系,帮助师生有效沟通,但真正的和谐、幸福不是别人给的,需要我们真的去做,从今天起试着用非暴力沟通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人生充满幸福,让教育充满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