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兰亭古迹

(2019-08-11 21:22:36)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兰亭古迹作者:寿鱼斋铁子

[转载]兰亭古迹


  传统文化离不开读书人,读书人离不开笔墨纸砚。笔墨酣畅、逸兴遄飞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自清朝康熙年间被越人吴楚材、吴调侯选入《古文观止》之后,知名度就愈发大了。兰亭,成了每一个中国读书人绕不过去的地方。

  前不久,藤屋主人淘到一册白纸线装旧书《兰亭志》,张若霞编,分修禊、古迹、名贤、艺文4卷并附录《近人题咏》。前有民国二十五年古越陈国惠序和张若霞自序。我估计此书为张若霞自印本,无版权页与出版社,印制时间大概在1936、1937年之间。

  《兰亭志》卷首有民国初年癸丑(1913年)前后之御碑亭、流觞亭、兰亭、鹅池等旧照,书页上晕染着稍稍泛黄的水渍,令人有不胜沧桑之意。张若霞生平无考,《兰亭志》却勾起自己对于兰亭的小小兴趣。

  兰亭位于绍兴城之西南。东汉《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田。”后人据此引勾践为中国种兰之第一人,我以为当作“勾践耕种于兰渚”解。兰渚当为地名。南朝梁《舆地志》曰,“山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所谓‘曲水’之胜境,制序于此。”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十,浙江水“北过余杭,东入于海”下注云:“浙江又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张若霞编《兰亭志》时,可能未见到《水经注》原书,便没头没脑地摘录了随后的一段,“太守王□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临郡,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亭宇虽坏,基陛尚存。” 这里记录了兰亭王羲之等修禊之后最早的变迁情况。

  最初的兰亭,并非纯指楼阁亭台之亭,而是“秦法‘十里一亭’之亭,亭者犹今之铺也”(《绍兴府志》)。唐杜佑《通典》曰,兰亭为“汉旧县亭,王羲之曲水序于此”。现在许多人以为是驿亭,也可说通吧。

  《兰亭志》卷二“古迹”部分,对兰亭在东晋以后的变迁摘录了不少历史记载。

  “赵宋景□中,太守蒋堂于兰亭修永和故事,有诗。”(宋《泊宅编》)

  “明嘉靖戊申,郡守沈启移兰亭曲水于天章寺前。国朝康熙十二年知府许宏勋重建。”(清《嘉庆山阴县志》)

  实则早在明嘉靖戊申(1548年)沈启移兰亭于天章寺之前,北宋华镇《兰亭记》就已记载,“山阴天章寺,即逸少(王羲之字)修禊之地,有鹅池,墨池,引溪流相注。”

  关于天章寺,《兰亭志》引《府志》记载,“宋至道二年二月,内侍高班、内品裴愈奏,昨到越州,见晋王羲之兰亭曲水及书堂旧址等处,得僧子谦状,乞御书收掌于书堂上,建一寺舍,焚修崇奉宸翰。因特赐天章寺额。淳熙十年,重建御阁奉安。仁宗皇帝天圣四年六月十二日,宣赐御书篆文‘天章之寺’四字,镌刻牌额。又绍兴八年,降到高宗御书《兰亭序》石刻一本,赐浙东安抚使孙近。有近题跋勒石兰亭曲水右军书堂及画像,至今皆在。或谓仁宗书此额时,本书真宗御集阁为‘天章之阁’四字,既成,圣意未惬,再书之,前本遂不用。有内侍奏章献明肃皇太后,言越州天章寺,天下名山,今欲皇帝更书一寺字,易阁字,以赐越州。太后与上,皆欣然许之,此四字是也。”此说如确,那么是天章寺在北宋初年建造于兰亭旧址,并非兰亭被移建于天章寺。

  天章寺历代屡经兴废,民国二十九年被侵华日军焚毁。

  较天章寺更早的兰亭故址现在已经很难考证。《水经注》云“湖南有天柱山”,湖当指鉴湖,天柱山应为会稽山主峰之一香炉峰,位于绍兴城南,离今兰亭距离有三十里之遥。鉴湖为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会稽太守马臻所开,古鉴湖东西长达数百里,南宋即已湮废,《水经注》所云湖口,确切位置自然难以寻觅。私以为不一定就在香炉峰之左近。

  明万历癸丑(1613年),山阴才子张岱作兰亭之游。越六十年,又逢癸丑(1673年),七十七岁的张宗子再作兰亭之游,并撰《古兰亭辨》。张岱“坐天章方丈,寻觅古碑。始知旧日兰亭与天章古寺,元末火焚,基址尽失。今之所谓兰亭者,乃永乐二十七年郡伯沈公择地建造。”张岱又听寺僧所言,“万历三年,西蜀刘见蒿、王松屏诸公得地于崇山之麓……。捐金若干,委寺僧修葺。有亭翼然,匾曰兰亭遗迹。……曾不多时,寺复摧残,亭亦旋废,其基址亦无所考矣。”

  围绕着兰亭遗迹,历代好事者任意发挥,随便修建所谓的“兰亭”。日久天长,把后人搞得一头雾水。这些好事者中就包括张岱本人,他说,“余谓兰亭古迹,埋没千年,……余急欲于此地建一草亭,还其故址。”张岱给拟建的草亭命名为墨花亭,以附会萧翼故事。

  《兰亭志》“艺文”卷首所收《清全祖望宋兰亭石柱铭》,开头引清初大儒黄宗羲所言,“姚江黄子曰,古兰亭在崇山下,其去今亭二里而遥,皆为农人垦之成田,顾流觞之迹,隐隐犹存。”学问广博如梨洲先生,因资料所限,对古兰亭遗址问题还是不得要领。随后,全谢山对兰亭历史变迁,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述。但宋代以前的兰亭故址,基本还是一笔糊涂帐。

  现今的兰亭,即为清康熙“三十四年奉敕重建,有御书《兰亭序》,勒石于天章寺侧,上覆以亭。三十七年复御书‘兰亭’二大字悬之。其前疏为曲水,后为右军祠,密室回廊,清流碧沼,入门架以小桥,翠竹千竿,环绕左右。乾隆十六年,翠华临幸,有御制兰亭即事诗。” (《兰亭志》引《嘉庆山阴县志》)今兰亭与兰渚山脚的天章寺遗址隔水相望,是否明嘉靖戊申郡守沈启移建于天章寺之前的兰亭旧址?亦很难说。

  民国九年(1920年),一位名为陈鸿陆的人,作兰亭之游,他记载了当时的情况:门匾系康熙所书“兰亭”二字,进去为文昌阁,穿阁西向,为“鹅池”碑;折而东北为流觞亭,亭后数十武为御碑亭,流觞亭之左,为右军祠,祠内有同治年间山阴县宰杨恩树和民国五年(1916年)绍兴绅士陶思沛的《重修兰亭记》;流觞亭之右,为兰亭,中有康熙御书“兰亭”碑。

  陈鸿陆所见,实为民国初年陶思沛主持重修的兰亭。陶思沛为重修兰亭,捐资巨万,竭力操劳,奔波于山阴道上,最后竟至积劳成疾而死。

  中国文人,桑梓情重,多少乡土文化赖此接续流传。

  1981年三月,黄裳游兰亭。文昌阁1962年被洪水冲毁,已然无存。康熙御书“兰亭”碑“文革”中被砸碎,又重新接回去,但中间缺了一截。流觞亭正在重修,御碑亭1956年被台风刮倒,幸好石碑无大损,后在原址新建了一个较小的亭子。右军祠是一个水院,池水中间是墨华亭,匾上有跋,“张陶庵先生昔访兰亭故址于天章寺之前,拟构一亭,名曰‘墨华’,今移建于此而仍其额。丁巳春日陶思沛记。”这是民国六年(1917年)陶思沛专为纪念乡前贤张岱而修建的。

  余生也晚,2002年五月,始有第一次兰亭之游,还是陪着一帮地方官僚们去的,除御碑亭1982年重建之外,其余所见与黄裳无异。2004年四月,得便有第二次兰亭之游,这次是某酒业策划的商业活动,邀请了浙江一些书法家和影视女星许晴,在流觞亭前“雅集”,畅饮美酒,临流赋诗,泼墨作书。他们不知道张岱早就说过,后人附会的兰亭,“□石为沟,引田水灌入,摹仿曲水流觞,尤为儿戏。”于是乎就猫猫虎虎儿戏一番算了。

[转载]兰亭古迹

[转载]兰亭古迹

[转载]兰亭古迹

[转载]兰亭古迹

[转载]兰亭古迹

[转载]兰亭古迹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