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王分回解析《红楼梦》第九回

(2019-08-12 14:33:44)
标签:

转载

第九回的回目是: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这一回可以算是本书的一个小高潮。情节十分热闹。一改那种貌似婆婆妈妈的家长里短儿,而是直接你来我往,拳脚相加地开了一战——当然,“交战”的双方,尚都属于“未成年人”。因而特别喜欢看“武戏” 的伙伴们,这回应该是有的可看了。

        前两回说到,宝玉在宁国府结识了秦钟,并相约一起入贾家的家塾读书。宝玉回到荣府后,即刻回禀了贾母,并表示自己也有了结伴朋友,正好发奋,说的倒也好听。

        宝玉入学堂,辞别父亲贾政,贾政却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玩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这门”!

        可见,贾政对宝玉厌恶之极。听这口气,不像是父子,倒像是仇人。其实,宝玉并非真的像贾政所说的那样不读书,只是宁死也不愿意如贾政所希望和要求的那样,去读那些用于“仕途经济”的四书五经,然后像贾雨村那样通过八股文取得科场的“功名”。而他所愿意读的,在贾政看来不过是“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一些精致的淘气”。

        贾家的学堂原是贾家的始祖苦心建立的,为后代培养教育的“义学”,目的当然是期望贾家这“诗礼簪缨之族”,能得以世代相传,永久延续。

        贾家祖上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对这学堂,“凡族中有官爵之人,皆供给银两”,可见“办学经费”应该是充足的。除此之外,连“宦囊羞涩”的秦业(秦锺的老父亲)为秦钟能够顺利入学,也“少不得东拼西凑,恭恭敬敬地”给塾师封了二十四两进见礼。

        以此想见,塾师的“灰色收入”当也有不少。然而,这学堂的“师资状况”和教育管理水平却让人感觉难以恭维。

        首先是,作为“年高有德之人”而充任塾掌的贾代儒,从实际情况看,大概只是个徒有虚名的腐儒而已;其次是充当“代理班主任”的贾瑞,则“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从后文还可以看到,这贾瑞更是个龌龊不堪的少年油腻猥琐男。

        学堂的“生源”情况如何呢?说来则不免更是令人担忧:首先是在前几回中已经大名鼎鼎的薛蟠,凭着银钱出手阔绰,在这里竟如鱼得水,大有作为——“假来上学读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脩礼物与贾代儒……只图结交些契弟...” 

        日常交往中,“香怜”啦、“玉爱”啦,这些原本该产自青楼的“花名”,可以成为某些学童的外号,而相互间对于“妩媚风流”的各种“绻缱羡慕”,似乎也成了日常功课,不免令人唏嘘。

        其实,从回目上,以及情节中,读者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宝玉“入家塾”的动机之一,似乎也是因为与“情友”“恋风流”,而且此风流好像也不是彼风流。有学者考证,在康熙乾隆年间,流行似这种普遍存在的,公开的、某种“取向”的变态,即所谓“龙阳之好”,已经由个别现象,逐步演变成了社会普遍,这大概也是社会不正常的一个典型症状。

        而这些诸多不正常又不幸竟发生在学堂,甚至成为某些世家子弟入学的动机、动力,并由此引发大规模的从科诨语言到暴力肢体冲突,深层原因何在?

        以上种种,不禁令人思考,一个百年世家,其后代已经成了这个样子,正所谓“成何体统”!所谓“末世”形状,清晰可见。

        曹公在这里所描述的,应该并非游戏之笔,也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当时社会实景的描摹。或者也可以看成是“腐朽”的一种另类表现形式。

        当然,这次“闹学堂”冲突的爆发,与作为“塾掌”的贾代儒的不负责任,也有直接关系。从贾代儒而言,或者是因为“官僚主义”,对学童们的情况一无所知,或者干脆就是放任自流——

        “可巧这日代儒有事,早已回家去了”  ,只留下一句七言对联作为课堂作业——“将学中之事,又命贾瑞暂且管理”——

        这样一群昏天黑地的顽童们,竟然只留一个“七言对联”的作业就可以撒手闭眼地交给极不靠谱儿的贾瑞,可见“教学管理”之疏忽。

        于是,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开场锣鼓”之后,“全武行”就正式开演了——冲突的起因,原是一个叫金荣的顽劣学童和秦钟之间的嫌隙引发的言语摩擦,但由于“管理人员”贾瑞的处理不当,加之鬼机灵的贾蔷的暗中导演、推波助澜,以及宝玉的小厮茗烟,一个比顽童更顽劣的“场外观众”的加入,顿时使冲突瞬间升级。

        这时候,人小心不小,颇有诡计的贾蔷,在巧施“借刀杀人”之计后,又来了一个“金蝉脱壳”……

        学堂里,一时间拳来脚往,劈啪作响,热闹非常……声情并茂,让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而且,表面的矛盾冲突,与背后的曲折关系,又都层次分明……难为作者的神来之笔,写的那叫一个活灵活现。

        书中交代,其实学堂距离贾府不过一里路,然而我们看到,宝玉上学,竟然每天得有三四个大汉、并四个小厮,牵马跟随。贵公子的排场,可见一斑……

        顽童闹学的风波,最终还是靠在场各方人员极力协调,贾瑞也怕闹的事大,于己不利,只得出面央求平息,胁迫金荣给秦钟赔礼磕头,才避免了闹成个不大不小的“舆情事件”。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