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闲话《红楼梦》中的七夕节
(2019-08-07 21:08:47)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闲话《红楼梦》中的七夕节作者:淡月扫花
闲话《红楼梦》中的七夕节
邵琳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写了很多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甚至芒种节,作者都对之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这些描述展现了大家族过节时的隆重礼仪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这些节日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让人物形象在这些大事件中得以完善丰满。
《红楼梦》是一部以“大观园”为主要活动场景、以众多青春期少女为群体形象的小说。男主人公贾宝玉为“绛洞花王”,是大观园中唯一的男性。在作者的安排中,贾宝玉是护花使者。因而,贾宝玉是有“女儿崇拜”情结的。那么,作为以“女儿”(女孩子)为主体的节日——七夕,在《红楼梦》中应该会得到更多的渲染和描写。但是很遗憾,《红楼梦》中对这个节日写的却不多。
《红楼梦》中明写与七夕有密切关系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元春,一个是巧姐。
元春省亲时,贾府安排了四出戏,其中一出是《乞巧》。脂砚斋批曰:“《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这部戏是讲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乞巧节这一天,唐明皇和杨贵妃共同祈祷让他们的爱情永恒。可惜,后来马嵬坡兵变,唐明皇为了自己,赐死贵妃,背叛了爱情。在曹雪芹的构思中,杨贵妃的悲剧命运暗示了元妃的命运和结局,而这又直接影响贾府的命运和结局。
其次是王熙凤与贾琏的女儿巧姐。巧姐的生日正是七月七日这一天。王熙凤认为这个日子不好,请刘姥姥给取个名字压一压。刘姥姥一下子就想出了一个“以毒攻毒”“遇难成祥”的名字——“巧姐”。后来,贾家势败之后,是刘姥姥把她救了出来。
但是这两个人物虽与七夕有关,却都与过节无关。
那么,大观园这个女儿国中究竟过不过七夕这个“女儿”的节日呢?
我想,她们是过这个节的。
第78回,晴雯死了之后,贾宝玉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其中有一句“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后一句是写晴雯补“雀金裘”之事,此处不多说。前一句的意思是鳷鹊楼空了,徒然地悬挂着七夕夜晚你乞巧时的针线。《芙蓉女儿诔》是一篇歌序体骈文,其中写了很多怡红院的生活细节。因此,凭这一句完全可以推断怡红院中的“女儿”们是悄悄过七夕节的。而且,她们过节的方式是对月穿针,祈求织女让她们心灵手巧。
悄悄过节的不只是怡红院的女孩们,林黛玉在七月瓜果节时摆了时鲜瓜果。
第64回中,写到林黛玉命人摆了菱藕瓜果。书中没有写明林黛玉究竟祭奠何人。有人根据后文黛玉作的《五美吟》,认为黛玉在祭祀五美。但,林黛玉为何突然会想到历史上的五位奇女子呢?难道不是因为七夕节让她产生了联想?她更可能祭奠的是织女。当然,作为诗人又极为敏感的林黛玉不会像一般俗女子一样凭穿针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她对贾宝玉的隐秘情感只能悄悄地向织女诉说。
《红楼梦》中还在贾府宴会酒令和大观园联诗中出现过与“七夕”相关的内容。第40回,薛姨妈行酒令,鸳鸯说:“当中‘二五’是杂七。”而薛姨妈说的是:“织女牛郎会七夕。”第76回凹晶馆联诗,黛玉说:“犯斗邀牛女。”湘云对:“乘槎访帝孙。”虽然这句联诗有“合掌”之嫌,但正说明了三大女主角之二的林黛玉和史湘云都是非常熟悉牛郎织女这个典故的。
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作为节日出现是在汉朝。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到了后来,在这个节日里不仅“乞巧”,还增加了“晒书”和“乞子”(出自《荆楚岁时记》《世说新语》)。唐朝的时候,这个民间节日传到了宫廷,因此才有唐明皇和杨贵妃“乞巧”的故事。到了宋朝,还出现了祈求安康、长寿等内容。金元时期,这个节日进一步发展,成为全民性的节日,其娱乐性更加明显,并增加了聚会宴饮的内容。明清时期也大致如此。但是在这些活动中,相思主题和闺情主题占主要方面。比如在大量的写七夕的词牌中,《鹊桥仙》数量很多。据统计,宋代有33首,最著名的当属秦观的那首,其中名句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在清代,写《鹊桥仙》的词居然有216首,康雍乾时期占多数。这么高使用率的词牌,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七夕节日中,除了“乞巧”,人们还寄寓了自己对美好爱情和美满婚姻生活的向往。
那么,曹雪芹笔下为何不把七夕作为重要节日来写呢?
我们读古典文学名著,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贾府是一个大家族,是讲究封建礼法甚于普通民众的贵族家庭。贾母曾经不止一次批判过那些才子佳人小说,说它们瞎编乱造:“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在贾母看来,这种书中的佳人根本不算什么佳人。
这就说明在贾府中,女孩子们绝对不能有那些所谓“佳人”的想法的。古代婚姻观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正统婚姻观。司琪与她的表弟潘又安私定终身,抄捡大观园后事发,司琪被逐出了贾府。在宋朝程朱理学影响下的明清之际,敢于对自己婚姻有想法的女子,会受到道德审判;如果有实际行为,就会被处死。在这种礼法约束和价值观影响下,女孩们怎敢越雷池半步?贾宝玉对林黛玉说了情话,林黛玉恼得要“告诉舅舅”去,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七夕节与牛女故事有关,而牛女故事的主题却是追求婚姻自由。因此,即便是为了“乞巧”,这个节日中礼法不容的内容也会让礼法森严的贾府拒绝公开过这个节日。
因此,我们就理解了贾府中的七夕为何只是悄悄进行。
由此看来,《红楼梦》作者用极为隐晦的笔墨来写大观园的“女儿节”:元妃、巧姐,一个起始,一个结束;晴雯、黛玉,一个“穿针”乞巧,一个摆瓜果祭奠。皆与人物各自的命运有关,皆暗示了人物最后的结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