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墨人的文笔

(2018-08-16 23:58:0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墨人的文笔作者: 70花枝俏

 

 

     墨人的文笔

 

   因为墨人的文章写得较好,我邀请他和其他的同学一起到网上来玩。墨人说他不会打字上不了电脑,于是我就作罢了。 有一天,墨人发了一个微信,我不看不知道,一看吃了一惊,想不到墨人的散文写得这么好,真有点出乎我意料之外。因为当时正在写老头老太玩微信,来不及介绍他这篇文章于是我把他保存下来。这样一保存就忘记这篇文章了。现在因为要写墨人的各方面,才记起有这篇文章。今天我就把这文章发表在网上。下面是墨人写的文章: 

      珏宁老屋的微信引起的回忆

 

             墨人

 

         珏宁老屋的微信,勾起我太多的记忆,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这座院落称不上“曲径通幽,庭院深深”,但它横亘在道观弄和东门街之间。有前院、后院、宽敞的客厅,明亮的正屋冬暖夏凉。后院和后天井被一堵防火墙隔开,院落虽普通,但修葺得尚可,不见斑驳,粉刷如新。院墙外南面是田圃,两个足球场大小,视野开阔。大门外中间一溜齐整的长长的石板路,顺台阶而下就是道观路,偏东有一庙,路南有一小桥,桥下潺潺流水。路、桥、庙、其名称皆因庙而得,冠“道观”而称之。它虽没有“姑苏城外寒山寺”那样“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情景,但也是年代悠久,追溯至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建,取名为“崇正道观”,俗称“道观庙”。逢初一、月半、农事节气,虔诚的香客便从桥上、路面络绎不绝四处而来。庙中香烟袅袅不断。如把镜头往前一推长焦距一拉,乍浦小学就近在咫尺了。它的前身是“观海书院”,建于清,初为“九峰书院”。大概是取“九龙山”之意吧。校墙外北角有一小片灌木,旁有小池塘,零星的漂浮着几片荷叶,池中小鱼、蝌蚪悠哉游食。小黄骏奇思异想,溺水的故事就这样诞生在这看似不深的小水塘。这惊吓的一幕,还是留给故事的主人公去讲给他的儿孙们听吧。

院墙的北门是后门,出后门就是东面长街。我们所见到的仅剩半壁江山了,余下的一半街道被日本人夷为平地。通往东面护城河外,只有断续的石板路和零星的断壁残垣,很萧疏。

北面后院内竹子茂密,是土竹。不似湘竹阿娜多姿;也没有“斑竹一支千滴泪”的传神故事,更少在月光下风吹竹摇形影婆娑,引发多少文人墨客染纸和风雅和吟。虽是土竹,但它的风骨却毫不逊色于其他山竹和观赏竹。每当春笋遇“润物细无声”而破土勃发,珏宁的亲妈就催二阿哥(颖正)去凿一篮子的乌桩头,粘带着泥土的清香,送给我们尝新。务桩头的肉质厚实而鲜嫩,和腌笃鲜烧在一起,可是一道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竹园也是孩子们的禁区,就怕蛇虫八足。

前院天井,栽种些花草,我只记得月季了,其他的花草,我不识自然就叫不上名目了。盛夏,外面的纺织娘和院内的蟋蟀的叫声此起彼伏。两位老人手摇蒲扇悠闲怡然,便在这里纳凉,珏宁和小峰依偎在旁听那天方夜谭。斌斌住的时间也较长,盛雷只是在暑假小住几天,霞玉和跃东也从港城回来,黄燕、黄骏、黄莺是常来常往。大家在一起,自然闹猛得多了。记得《红楼梦》中小字辈的乐趣是在大观园里拿刘姥姥作为开心果,以吟诗作行酒令,罚酒而取乐。盛家的大院的小字辈聚在一起,也不乏其乐融融,只要能聚便生快乐。

厌倦了吗?恕我啰嗦,暂且搁笔,有空再谈,起个头,留点空闲,大家畅叙。

 

 

         墨人通过回忆珏宁老屋以及老屋的周边环境和孩子们的生活情趣,写出了老屋以及道观庙的历史变迁沧桑变化,其中流露出满满的对孩童生活的留恋,

      本文对老屋描写具体细致,交代了老屋的地理位置结构布局以及周边环境。对盛家子孙虽着墨不多,但写得栩栩如生。如:两位老人手摇蒲扇悠闲怡然,便在这里纳凉,珏宁和小峰依偎在旁听那天方夜谭。      从本文遣词造句中可以看到墨人文学功底深厚。句子通顺流畅,笔调老练深沉,词汇丰富,的确是篇好文章。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