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转载 | 
 
   
 墨人的文笔   
 
 
     由   
珏宁老屋的微信引起的回忆
 
 
 
 
这座院落称不上“曲径通幽,庭院深深”,但它横亘在道观弄和东门街之间。有前院、后院、宽敞的客厅,明亮的正屋冬暖夏凉。后院和后天井被一堵防火墙隔开,院落虽普通,但修葺得尚可,不见斑驳,粉刷如新。院墙外南面是田圃,两个足球场大小,视野开阔。大门外中间一溜齐整的长长的石板路,顺台阶而下就是道观路,偏东有一庙,路南有一小桥,桥下潺潺流水。路、桥、庙、其名称皆因庙而得,冠“道观”而称之。它虽没有“姑苏城外寒山寺”那样“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情景,但也是年代悠久,追溯至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建,取名为“崇正道观”,俗称“道观庙”。逢初一、月半、农事节气,虔诚的香客便从桥上、路面络绎不绝四处而来。庙中香烟袅袅不断。如把镜头往前一推长焦距一拉,乍浦小学就近在咫尺了。它的前身是“观海书院”,建于清,初为“九峰书院”。大概是取“九龙山”之意吧。校墙外北角有一小片灌木,旁有小池塘,零星的漂浮着几片荷叶,池中小鱼、蝌蚪悠哉游食。小黄骏奇思异想,溺水的故事就这样诞生在这看似不深的小水塘。这惊吓的一幕,还是留给故事的主人公去讲给他的儿孙们听吧。
院墙的北门是后门,出后门就是东面长街。我们所见到的仅剩半壁江山了,余下的一半街道被日本人夷为平地。通往东面护城河外,只有断续的石板路和零星的断壁残垣,很萧疏。
北面后院内竹子茂密,是土竹。不似湘竹阿娜多姿;也没有“斑竹一支千滴泪”的传神故事,更少在月光下风吹竹摇形影婆娑,引发多少文人墨客染纸和风雅和吟。虽是土竹,但它的风骨却毫不逊色于其他山竹和观赏竹。每当春笋遇“润物细无声”而破土勃发,珏宁的亲妈就催二阿哥(颖正)去凿一篮子的乌桩头,粘带着泥土的清香,送给我们尝新。务桩头的肉质厚实而鲜嫩,和腌笃鲜烧在一起,可是一道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竹园也是孩子们的禁区,就怕蛇虫八足。
前院天井,栽种些花草,我只记得月季了,其他的花草,我不识自然就叫不上名目了。盛夏,外面的纺织娘和院内的蟋蟀的叫声此起彼伏。两位老人手摇蒲扇悠闲怡然,便在这里纳凉,珏宁和小峰依偎在旁听那天方夜谭。斌斌住的时间也较长,盛雷只是在暑假小住几天,霞玉和跃东也从港城回来,黄燕、黄骏、黄莺是常来常往。大家在一起,自然闹猛得多了。记得《红楼梦》中小字辈的乐趣是在大观园里拿刘姥姥作为开心果,以吟诗作行酒令,罚酒而取乐。盛家的大院的小字辈聚在一起,也不乏其乐融融,只要能聚便生快乐。
厌倦了吗?恕我啰嗦,暂且搁笔,有空再谈,起个头,留点空闲,大家畅叙。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