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之二(1)
周静浩
引 子
贾母是《红楼梦》的经典和旗帜。在荣国府里众所归望,力除陈腐,世事洞悉,练达睿智,出身于“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世袭候爵功勋贵族家庭。影响全书的老太太虽在八十三岁寿终正寝,然是红楼年高德勋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红楼里尊称她为老太太或老祖宗,系诰命公候夫人,又称尊她为史太君。太君在封建社会是很有讲究,乃当官者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在唐代就有封赏官妇为君,清代对女子称君的也很讲究名分,然而也有郡、县和乡君之分。“八格”!当年扛三八大盖的小鬼子强迫人称强盗们为太君,天理难容!
赞贾母是《红楼梦》的经典意义重大,从小说的文本意义说,乃小说突破传统束缚的经典人物。从小说的写作意说,经典凸显于《红楼梦》突破传统写作手法。笔者欣赏鲁迅关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赞评,不打自量地转换一个视角和采取一种笔法,融研究与演绎为一体,将袭人、王夫人、贾母、薛宝钗和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晴雯、香菱等一系列人物作为揭蒙探红的一把把钥匙。事物在联系中存在着偶然性和必然性,研读《红楼梦》,注重对人物的研究是最佳的途经。在研究中紧紧抓住人物的特殊性,在联系去摸索必然性,相信对《红楼梦》的研读必定能取得一定成效。贾母是荣国府的核心和首脑,必然决定和影响着红楼人物的命运,揭蒙贾母就能揭示红楼悲剧的客观性,也能揭蒙封建贵族家庭盛衰兴败的必然性,因此,品读贾母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品读贾母的经典意义
《红楼梦》既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也没有顶天立地的英雄,可是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不朽人物,为小说增添了无限魄力。小说刻画贾母凸显“摆脱旧套”,凸显《红楼梦》具有独创意义,凸显《红楼梦》的写作特点重在刻画人物,不重在描写故事情节,而以刻画人物心灵展示情节的意蕴。
鲁迅高度评论了《红楼梦》的写作特色,指出:“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红楼梦》虽是部百科全书,但是说到底是部言情小说,贵在于不落窠臼,超越俗套。虽重笔刻画了红楼女子的悲惨婚姻,但摆脱了千篇一律的“私托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和奉旨完婚的俗套。贾母最具经典意义,鲁迅赞赏:“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如寥寥几笔勾画的焦大也是极为生动的人物。贾母是荣国府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这就蕴涵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小说对贾母的刻画,彰显了《红楼梦》的珍贵价值。鲁迅指出:“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还是在其次的事。”鲁迅肯定了小说最重要的是刻画了人物的心灵,高度评价《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这就是不仅“摆脱旧套”,而且把“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贾母和王熙凤等是《红楼梦》中刻画得最富灵性的人物,透过贾母为经典的红楼人物,使人就可体知《红楼梦》在写作上的重大意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贾母在红楼里地位显要,引人瞩目,形象丰满,光彩照人。《红楼梦》以荣国府作为封建社会的贵族家庭缩影,阐发了封建贵族家庭的兴盛衰亡。贾母既是荣国府的源头,也是荣国府的归结,贯串着《红楼梦》的开卷至末尾。
贾母是荣国府的旗手,也是《红楼梦》的象征,以她的健康长寿和生老病死象征了荣国府的兴衰盛败,象征了以荣国府为代表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盛败。封建名门历来兴盛联姻。“想当年,小乔初嫁了。”贾母在年青时嫁给了“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名门望族,家世显赫的第二代荣国公贾代善为妻,即是贾赦、贾政、贾敏的母亲,主人公贾宝玉的祖母,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外祖母。贾母作为荣国府的舵手,以她的地位作用,以她的寿终正寝,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封建家族衰败的原因,也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红楼人物悲剧的原因。至于说贾母是指历史上的谁,说贾母很早就逝世了等,都非是本文研究对象。
贾母是《红楼梦》的经典,小说既演绎了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成败,又演绎了封建家族成员的命运。以贾母的经典揭示了《红楼梦》演绎贵族生活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男女青年的爱情(主要是毫无爱情可言的婚嫁)为线索,演绎了一系列悲欢离合婚姻,这条线索主要是以贾宝玉的木石前盟恋爱和金玉良缘婚姻为代表;另一条是以贵族家庭的兴衰盛败为线索,演绎了贵族家庭没落的命运,这条线索主要以贾母为代表。然而这两条线索都离不开贾母,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贾母是解读《红楼梦》一把极为重要的钥匙。
贾母是荣国府的象征,为人豁达大度,旷达通情,意识超前,才智超群。在贾府创业发迹时嫁到贾府生活了六十多年,共同参与了两代荣国公创建的辉煌家业,经历了数次接驾的盛大世面,幸遇了贾府功名鼎盛的显赫颠峰,也凄怆遭际了因子孙不肖而颓败的深谷。岁月消逝,世事转移,贾母在出场时年岁已高,退居二线甚至三线,象征着贾府今非昔比,日益凋零地进入了衰老时期,只不过“百足之虫,僵而不死”。从黛玉进府到抄检大观园的这段时期,荣府托庇于贾元春的圣眷恩宠,虽内囊渐空,但表面上依然如日中天。因而对贾母的描写是思路清晰,处事果断,生动活泼,象征荣府在内理外交上依然颇有生命力。“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贾母因内部矛盾导致抄检大观园,在外部传来江南甄府被抄的恶耗,不免心情惆怅,精神萎靡,预示了贾府内外交困,颓败日涌,筵席将散,大厦将倾。迎春误嫁,探春远嫁,元春逝去,木石破碎,金玉凑合,皇家抄检,子孙流配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贾母经不起一系列的严重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在第一百十回以八十三岁的高龄抱着遗憾离世。贾母的寿终正寝,象征着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寿终正寝。
贾母是荣国府的标志。寿高、福隆、德望、威重,在家族中享受崇高的地位,给人以和蔼慈祥,通情达理,干练果断,处事有方的形象,俨然是维持封建家族秩序的精神支柱,标志着荣国府是具福、禄、寿、禧的荣华富贵四世同堂。欢乐祥和乃每个家庭共所追求的目标,有许多家庭虽经济拮据,生活清贫,但都觉得没啥关系,不求发财唯求平安,视家庭平安欢乐是莫大幸福。贾母的健在标志着荣国府欢乐常在,维护着荣国府的平安团结。
贾母的敢于享受,凸显了老年人的豁达大度和理智超脱,在当年敢于负责,在当前敢于放权,表现为毫无患得患失,充分体现了对后辈既充满着信赖,又因心态好而能尽情享受。现代的有些老年人就是耐不住寂寞而患得患失,说这个不是那个不行,其实是失落感很强,并碍手碍脚地影响年轻人甩开膀子,远没有贾母的理智超脱。贾母刚出场已将家政尽委王夫人和王熙凤,超脱地带着孙儿女们游玩宴乐,在主观上追求自己晚年享乐,在客观上也让孙儿女们渡过了人生最幸福的豆蔻年华,她那充满希望乐观和颇能接受新鲜事物的心态,影响感染着贾府的年青一代,在贾宝玉等年轻人身上也反映着贾母的灵性。可是随着贾母的年老体衰和寿终正寝,荣国府的四世同堂和荣华富贵也就随之终结了。
贾母是荣国府的灵魂,众所归望,打一个喷嚏影响荣国府感冒,俨然是贾府的首脑和核心人物。子孙繁衍,嫡庶有分,姻亲纵横,家庭内外关系愈甚盘根错节。三口之家可以让‘小鬼当家’,三四百人口的大家庭何等复杂,谁可当家谈何容易。荣国府内外矛盾交叉,王夫人掌门虽富韬略却也无可奈何,王熙凤虽精明强干却也难以为继,唯贾母才能掌控这个矛盾尖锐复杂的大家族。但是,贾母很有理智地把握分寸,不出手时装糊涂,一出手时就摆平,无愧是封建家族的灵魂和主柱。孙媳李纨说道:“大小都有个天理”,“从太太起,那一个敢驳回。”
合府上下捧着贾母当月亮,围着贾母为核心,共同唱着“月亮走我也走,我跟阿太不会错”的赞歌。大小人物都以获得贾母欢心为幸运,都以得到贾母青睐为荣耀。王夫人和王熙凤得到她的青睐,姑侄纵横捭阖掌权荣国府。宝玉、黛玉、李纨、宝钗、湘云和宝琴等都因得到她宠爱成了幸运儿,村妪刘姥姥也因她的赏识,受到恩典的好处‘木佬佬’!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贾母是贾府的晴雨表。贾母的精神不爽,标志着贾府心肌梗塞;贾母的老态龙钟,标志着荣国府走向衰败;贾母的病势严重,标志着贾府病入膏肓;贾母的寿终正寝,标志着贾府的全面崩溃。贾母以自己的资历威望,调控维持着贾府的封建秩序。然而,贾母毕竟没有回天之力,难以逆转子孙不肖造成的颓败趋势,无法避免封建家庭的必然灭亡。江南甄府被抄的消息传来,贾母闻之精神不振和老态显露,征兆着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显赫将成为过去。随着贾母的年老衰弱,贾府的境况也随之日渐衰败,不肖子孙们在府内勾心斗角,造成内部矛盾重重交织;在府外为非作歹,造成外部矛盾纷至沓来,内外矛盾交织使贾府形势日趋恶化。第七十四回的抄检大观园是内部矛盾的激化结果,续书第一百另五回的“锦衣军查抄宁国府”是外部矛盾的恶化结果。贾府经不起子孙们的折腾,更经不起皇家抄检的浩劫,家运乖蹇,家业破败,纨绔子弟束手无策,只知痛哭流涕。贾母享得起富贵也经得起贫困,表现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自若,开箱倒笼,将做媳妇时就积聚的私蓄全部奉献给家族,竭尽祖辈对子孙的高度责任,竭诚深明大义的通情旷达,竭力挽救危机化解困境,深刻地反衬了纨绔子弟在兴盛时的腐败无耻,在破败时只能痛哭流涕的腐朽无能。第二十回的爆竹诗曰:“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预示了贾府的必然结果。贾母在第一百十回抱着遗憾离世而去,标志着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总崩溃。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贾母是小说描写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如果说《红楼梦》是部经典小说,那么贾母就是《红楼梦》的经典。经典在于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形象如此丰满,个性如此鲜明,思路如此清晰,生活如此活跃,地位如此重要,作用如此重大,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罕见。贾母的经典,还在于不仅在于被世人蒙误深深,而且在于被红楼里的人物也蒙误重重,凸显贾母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贾母在小说中起到了挥指和影响全局的重要作用,亦是品读《红楼梦》的重要所在。阅读红楼常令人迷蒙于红楼曲径幽廊,在迷津重重中徘徊不前而不知路在何方?解读贾母能使人拨开迷雾而豁然开朗。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红楼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没有一个是神,也没有一个是鬼,都是有优缺点的一介凡人。人物评论坚持实事求是很难把握,理解是标准,宽容是尺子,多一分宽容就能多一分理解。贾母被人蒙误深深,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人在世上都受到历史局限,盘古至今从无有人能跳出历史局限,虽说贾母是红楼最不简单的人物,然毕竟是封建贵族老太太,受到了阶级和历史局限的制约,她热爱那个社会,热爱那个制度,热爱那种生活,岂能没有深深的时代烙印?肯定她也好,否定她也好,既不可将她当作观世音菩萨,又不可将她当作地藏王菩萨的娘,也不可将她当作年轻的女性,她乃是追求老年享受和衣食人间烟火的贵族老太太,若能这样就能比较客观地理解贾母。
贾母既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圣贤,也非巴尔扎克笔下的欧也妮,将她当作封建社会的贵族老太太就够了。贾母的身上的的确确存在着奢侈挥霍和纵情享乐的问题,的的确确存在着纵容溺爱子孙的问题,的的确确存在着思想顽固保守的问题等。因为,贾母是封建没落贵族的老太太,难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对封建家庭的衰亡也负有无可推却的责任。但是,在男主天下的社会,若让行将就木的老太太去负主要责任,岂不让人笑死。如果对她的评说超越了历史局限,岂非是对历史的嘲笑;如果一味批判她的顽固保守,岂非是对年龄特征的无知;如果将贾府衰败的责任归罪于她,岂非是子孙无用埋怨祖宗。历史永远在进步,今天认为是进步的,将来却是落后的;今天是人们争论的沸点,将来是无人问津的冰点,品读《红楼梦》也正如此。
《红楼梦》是争论最大的古典小说,长期以来对小说里的人和事争论不休。贾母作为荣国府的核心人物仅被蒙误真乃幸运,比蒙垢的袭人,蒙冤的王夫人,蒙屈的薛宝钗,蒙羞的王熙凤,蒙难的香菱,蒙坎的平儿…不知幸运了多少倍。消除蒙误乃易事一桩,至于误会,经解释就可消除;至于蒙污,用抹布一抹就可涤除尘埃。贾母如果是块金子,用抹布一抹就还其金光闪闪;贾母如果是面镜子,用抹布一抹就可明镜高悬。蒙垢是人身灾难深重的耻辱,重垢用“威猛先生”等强烈清洁剂也难以洗涤干净,只得用铲刮刀剔才能勉强除垢,却也被搞得伤痕累累而惨不忍睹。蒙冤是人身的悲惨遭殃,洗冤是个艰难的过程,即使冤狱平反了,人可也气奄息息了。蒙屈是人生的不幸,是是被说成是非,正直被扭成弯曲,即或被伸张正义也受尽了磨难重劫,甚至会担误一辈子的命运,因此,贾母尚是个幸运者。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如何?众说纷纭。平心而论,续书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确实存在着差异,可是谁能区分真伪?大骂后四十回,予以全部否定也太过分。后四十回对贾母的描写相当成功,进而肯定了贾母对宝玉、对贾府的作用和意义。贾母的丰满形象、高贵气质等典型意义在后四十回臻以更加完满,从而使贾母成为《红楼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人生如歌,贾母的人生是可歌的人生,然也是令人难悟之歌。贾母的人生如歌是赞歌也是悲曲,“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贾母的人生唱尽了封建家族的兴衰成败。评论贾母,是在探幽贾母的心路历程,也是在探索曹雪芹的心路历程,更是在探秘封建末世的历史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