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赏析:唐越窑青釉玉璧底钵碗和五代越窑青釉执壶
文、图/
永乐收藏网版主陈 平
东汉时在今浙江余姚、慈溪、上虞一带,已经能烧制出成熟的瓷器,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自东汉至北宋的1000多年间,瓷器生产从未间断,以唐、五代最为精致。据考古资料报道,迄今发现的越窑窑址多达700余处,以鳌唇山东晋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分布在今浙江东部的宁波、绍兴地区。主要集中在甬江流域、浦阳江流域。其中仅上虞和慈溪两地就有600余处窑址。慈溪上林湖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区域,沿湖有125处窑址,唐宋窑址就有100多处。越窑因唐时属越州,故名。其在中国早期制瓷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江南地区的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等省和北方的耀州窑、寿州窑的许多窑场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越瓷产品行销国内,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中亚和海
外。越窑是母亲瓷,是后来各种青瓷的祖先。并形成了青瓷六大窑系(越、婺、岳、洪、寿、耀)。
东汉、三国时釉色以淡青色为主,淡雅明亮,少有黄釉或青黄釉。西晋时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南朝到唐代早期,一部分产品釉色泛黄,开细密纹片。唐代的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当时诗人颜况称“越泥似玉之瓯”,许浑赞“越瓯秋水澄”,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更是千古名句。五代至宋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釉层变得透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代吴越时越窑已“臣庶不得用”,已列入贡品作为效忠中原王朝和结好友邦的特殊商品。。供御瓷器订制数量少则万件,最多一次多达十四万件。越窑装烧方法,东汉、三国时主要用三足支钉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三足支钉痕;唐、五代在圈足内缘以其专用器具垫烧,在宋代则用泥团在圈足底部支烧。
越窑瓷具备很多特点,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手感浑厚滋润,真是“如冰似玉”,深得国内外人们喜爱。唐代越窑多素器,但器表也偶有少量装饰,以划花纹为主,也有镂雕工艺的产品。划花线条简练,寥寥数笔,化作一朵盛开的荷花,或是卷叶荷花,或是花朵舒展、枝叶对称的海棠花及四瓣花。印花多饰于碗心、盘底等圆形画面上,有云龙、寿鹤和花卉,唐代文风尽展风采。晚唐时,越窑又烧制出釉下“褐彩”装饰,虽是一种创新只延续到五代,可惜逐渐消失没有发展下来。而划花的装饰仍占主要地位,并一直得到发展和延续。兹介绍两件越器藏品供大家赏析。
↑笔者藏唐越窑青釉玉璧底钵式碗 ,高5.、口径13、底径5.5厘米。敛口、斜弧腹,玉璧形底。里外满施青釉。从各方面特征看,其应属于唐代中期越窑产品。此碗造型优美,工艺上乘,釉色高古,质地淳素。
↑与故宫藏品相类似的唐越窑青釉玉璧底浅碗
↑笔者友人藏五代越窑青釉执壶,通高22.5、口径13.8、底径13厘米。壶撇口,长颈,溜肩,圆形腹,浅圈足,露胎。壶身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连于口、肩之间的曲柄。造型釉面,釉面温润,壶内外及足内满施青釉,该壶比例适度,线条流畅,丰腴华美,精美绝伦,出类拔萃。惟流内端周围釉面呈橘皮状波浪釉,但小恙不掩大美。此壶的亮点还是它的釉色,清幽淡雅,宛如一池碧波,与造型相得益彰,再加以细腻坚致的胎质,仍不失为五代越窑的一件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