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仓土的前世今生
文/ 陈 平
用麻仓土烧制的瓷器底部火石红自然而明显,有黑斑,烧出来的瓷器器表有鼓包现象,釉面有窑裂、棕眼,用高岭土烧制的瓷器几乎无此类瑕疵。因其砂底细腻与粉沙状,又有“滑底砂足”之美誉。元至万历的两个多世纪,官窑胚胎皆以麻仓土、瓷石混合制备而成的。二元配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世界瓷业史上的重大变革,它使官窑安然度过了制瓷原料危机,为历代官窑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人将麻仓土、高岭土混为一谈,势必在陶瓷研究上引起混乱,本文对麻仓土课题作进一步的探索,试作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要了解麻仓土的属性, 首先要搞清楚麻仓的地理位置。 为探寻高岭土与麻仓土的渊源,笔者曾专程前往了景德镇瑶里、鹅湖高岭山寻古探幽。麻仓土首见于王宗沐《江西大志· 陶书》:“ 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 兰浦《景德镇陶录》有“麻仓为邑东村名, 或讹麻村, 或呼梅村窑” 。兰浦告诉我们麻仓在不同历史时期,有“麻村”、“梅村窑”等别名,并明确指出麻仓在景德镇东面。康熙版《浮梁县志》进一步指出麻仓的位置:“(麻仓)东有番源, 出婺源张公山、大障山至三银碗, 入浮梁境, 始容小舟, 流二十里至梅村, 又五里至东浦埠。”关于婺源张公山, 光绪《姿源县志》记载“ 大郭山, 县西北百二十里, 一名率山, 俗名张公山。” 张公山最高峰为六股尖, 海拔为 1629.8米, 位于婺源、景德镇、休宁三地交界处。浮梁境内的三银碗, 即今景德镇市瑶里镇三银源。综合上述文献, 麻仓即今梅村,
距东埠村2.5千米。由此可知, 明清时期的浮梁新正都麻仓, 即今瑶里镇附近。
江西历史学会景德镇制瓷业历史调查组在今瑶里镇瑶里村曹家坂的瑶里中学附近,发现了一块立于清代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初八日, 由当时浮梁县事郑为出的“勒石永禁” 的碑刻, 内称:“据民人李开广等察称, 伊等世居东乡新正都, 全赖瓷土营生, 无瓷土则官窑无有烧, 无山材则瓷土无有舂。”这就说明, 麻仓土产地就在瑶里。
从朱淡《陶说》说“ 饶窑陶土初采于浮梁新正都麻仓山, 万历时麻仓土竭, 复采于县境吴门托至祁门, 而三易其地矣” 。同书又说。 “ 县境内吴门托新土,有糖点者为尤佳。由此可见, 麻仓土与祁门瓷石一样, 均属同类瓷石矿物。再从景德镇市辖境瓷土原料分布资料来看, 浮梁古高岭矿系只有鹅湖东埠的高岭山、天宝李黄村的李黄及黄坛大洲等地。瑶里自古以来从未出产过高岭土。可见, 把高岭土视为麻仓土实为指鹿为马。
众所周知, 高岭土系经风化而成的砂粉状矿物。它不需粉碎加工, 而是直接取矿淘洗制成不子。按照前引光绪年间浮梁县事郑为《勒石永禁》碑刻记载新正瓷土须经粉碎加工,
“ 无山材则瓷土无有舂(音充)” 。“舂” 意为用柞日捣去谷物的皮壳。
“ 舂, 在这里,则是指用柞臼捣碎瓷石。麻仓土既然要经过粉碎加工阶段, 可知麻仓土为含有瓷石的高岭土无疑。
麻仓土虽然不属高岭土, 但它的质地颇好, 用王宗沐的话就是淘洗后的麻仓土,“ 土值墟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 。所以, 它不仅在明代作“ 官土”
,成为景德镇御器厂制瓷的重要原料之一, 而且在清代重新开采时(高岭始开于明万历,李黄始开于清乾隆后期,大州始开清嘉庆。), 仍然是官窑制瓷的重要原料。对此, 兰浦《景德镇陶录》有所记载:麻仓“ 出官土, 只可作不子, 非釉也” 。
从朱淡《陶说》关于景德镇窑场明代瓷土产地变化的记载中, 可以看出麻仓土不属高岭土系。他认为,“ 饶窑陶土初采于浮梁新正都麻仓山, 万历时麻仓土竭, 复采于县境昊门托至祁门, 而三易其地矣” ......!”、“近用县境吴门托新土,有糖点者尤佳。......。”由此可见, 麻仓土与祁门瓷石一样, 均属同类瓷石矿物。
兰浦《景德镇陶录》记载,“(麻仓) 出官土, 只可作胚, 非釉也” 。瑶里曹家坂《勒石永禁》碑刻也有明确记载,“ 无瓷土, 则官窑无有烧......”。碑文中“瓷土” 指的是新正都产的瓷石。有的专家之所以把新正都麻仓山出产的麻仓土, 当作仁寿都高岭山出产的高岭土, 主要是地名混淆所致。因为新正都(辖麻仓),与仁寿(高岭山所在地)比邻, 而两处所产的麻仓土、高岭土淘洗率迥异, 认为麻仓土、高岭土为两种质地不同的瓷土。有机会上手元青花,或亲手触摸过元青花底部的人 ,就会惊奇发现,元青花底看似粗糙,摸去若婴儿肌肤,有“滑底沙足”之美誉。与高岭土所制底胎迥异!
元代之前均单独使用瓷石制胎,因瓷石耐温低,仅1200℃,烧制大型器件易出现瘫软、烧瓢,成品率甚低。 麻仓土耐高温虽逊于高岭土,但麻仓土的烧结度高,在1200℃以下不易软化,把它掺和在瓷石中制胎可增加制品在高温下的强度(瓷石是肌肉,麻仓土是筋骨),可减少瓷器变形,瓷器的质量也明显提高。可以说,麻仓土的发现和使用,使烧制大型精美的元青花成为可能。王宗沐《江西大志》记载,“石末出湖田, 和麻仓,官土取其坚” 。此亦嘉靖、万历等朝景德镇御器厂以湖田石末掺和麻仓土为胎烧制龙缸,其内缺乏高岭土质, 故制作的大龙缸, 仍然不能克服变形或塌胎的“软骨”病,导致龙缸烧造屡造屡败(可能配比不当)。古代根据所制瓷器的档次和大小规格不同,麻仓土与瓷石的配量也不同 。“凡要作细瓷,则(与瓷石)等量相配;要作中等瓷,则配比为四比六,但配比最小为一比三”。故麻仓土含量的多寡,会造成胎质和外表的明显不同。麻仓土的含量的高,则足底滑腻感和粉状明显,反之则显粗糙。
元青花因所含麻仓土比例各异,其胎质、胎色呈现丰富多彩。元青花胎中加入的麻仓土若超出一定的比例,反而会使胎质变粗,因为麻仓土是不能单独制胎的,麻仓土的烧成温度高,单用之制胎成器与陶器雷同。因此,麻仓土含量若高,胎面则显粉质化,甚至用手也可以摸下来白色粉末。元青花有的胎面有很多气孔,吸水性颇好,若在器表洒少量水,须臾即干。
唐英《火神传》记载,“ 万历间, 内监潘相奉御董造, 役于童氏报火, 族人惧不敢, 神(窑神)毅然执役, 时造大器, 累不完工”。
自从麻仓土发现之后,元朝官府为垄断其开采权,将其宣布为“御土”,并严禁平民动用。乾隆《浮梁县志》说,“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管厂同知张化美见麻坑(仓)老坑土膏已竭,掘挖甚难,每百觔加银三分”。至万历中期以后,文献未见麻仓土开采的记载,取而代之是“高岭土”。高岭山高岭土的开采, 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的事情,“ 万历三十二年镇土牙戴良等赴内监, 称高岭土为官业, 欲渐以抬他土也。檄采取。地方民衣食于土者甚恐。守道叶云仍、知县周起元争之, 还其檄......”。这段史料告诉我们, 高岭土在万历朝尚未被景德镇御器厂作为官土所使用。正由于当时的景德镇御器厂督陶官尚未认识高岭土的性能和作用, 所以, 他们仍把麻仓土当作瓷坯的骨架。
从元代到明万历中期,官窑烧造了无数精美瓷器,麻坑(仓)老坑土膏告罄。所以,万历中期以后,文献已不再见麻仓土开采的记载,优质的麻仓图“高岭土”矿相继为人们所发现。传说, 明万历年间景德镇御窑奉旨烧造大龙缸,图案为青花双龙赶火珠,因为缸的口径太大几次都烧不成,宦官威胁如烧不成则杀窑工。工头童斌见状最后被逼以身殉窑,龙缸才得以烧成。这个悲壮的故事说明麻仓土制作的瓷胎的耐火度不如优质高岭土。文献记载明代青花龙缸直径在70厘米左右。而现代用优质高岭土则可以轻松烧造出100厘米以上的龙缸。当然,不可否认,这和现代使用的新型窑炉(液化气炉、带温度控制的电炉等)也有一定关系。
东埠高岭山产的高岭土的淘洗率为33%(高岭山如山的尾矿砂也证实了高岭山矿的淘洗率低下的事实),而王宗沐所述的麻仓土的淘洗率却高达50%。
景德镇市辖境瓷土原料分布图显示, 浮梁古高岭矿系只有东埠高岭山、天宝李黄及黄坛大洲等三处。而瑶里(新正都麻仓)自古不产高岭土。从原矿淘洗率来看,王宗沐笔下的“麻仓土” 与东埠(仁寿都)高岭山出产的高岭土也截然不同。从这里看,我们知道麻仓土非高岭土。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麻仓土与真正意义上的高岭土是有区别的,可能是一种特殊变异的高岭土,它含有一定量的瓷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岭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