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年前,我们曾在皖南贵池度过了难忘的半年岁月(下)

2022-05-19 18:50:43
标签: 贵池 情感 皖南

     

    

    四清期间,我们整天在村里,可以说是不折不扣地和贫下中农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插秧、抗旱踩水车、采茶、加工红茶等农活全部干过。有一次插秧,下着倾盆大雨,我把雨衣让给了没有蓑衣的队长,自己淋着雨,全身湿透,社员们都叫我先回去,我执意不肯,看着一个个干劲冲天,我也受到感染。一边插秧,一边唱着“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那个万遍下功夫…”,一直坚持到把秧插完。当夜,我在日记中写道,“大雨倾盆下,冷得真够呛,只因心里有杆枪,迎着风雨把秧插”。

    南方水田里蚂蝗很多,有时好几根蚂蝗盯在我的小腿上,盯得鲜血直淌。这时可千万不能用手拉,而是要用力在腿上拍,把蚂蝗震下来。为蚂蝗叮咬,我还浪漫地赋诗一首为证:

                                     赤日炎炎照碧野,曲身淌汗在田间,

                                    蚂蝗可憎吸人血,殷虹鲜血滋壮苗。

                                    先烈洒血打江山,我流鲜血驱穷白,

                                    鲜血“灌溉”万顷田,绣成锦绣好天地。

    我和农民们一起上山采集当地的一种山草,作为稻田的基肥,这个活儿是很累的,要爬到很高的山上,在荆棘丛中去采集,手上常被划破出血。气喘吁吁爬到山顶,看看草很多,割下去似乎又没有啥,真是眼看遍地是,一抓一场空。农民半天能割六、七十斤,我只能割三十几斤。当天夜晚,我写了一首“挎草歌”,现在来看也还比较押韵、上口:

                                                     挎草歌

                                         头戴绿军帽, 手持大茅刀,

                                         汗珠往下淌,登临高山岗。

                                         抬眼一观望,满山闪金光,

                                         遍地是山草,颗颗向我笑。

                                         山草是个宝,丰产少不了,

                                        欲叫粮满仓,令它立功劳。

                                        今天我挎草,秋后粮山高。

                                         歌声一阵阵,笑声一串串,

                                        彼伏此又起,劳动赞歌唱。

    还有一次,我和大家一起到山上烧荒,每人都带着事先准备的包谷饼,因为在山上要一整天。这种方式说白了就是非常原始的刀耕火种,现在看来这是破坏生态的蠢办法和野蛮的耕作,就是圈定一块山地后,把所有的植被全砍光,然后一把火烧掉。几天后,在这块山地上种上包谷之类的耐旱粮食植物,秋后再上山去收。当时,我心里虽然想,这是不好的,但也没有能力去阻止他们的行为,因为肚皮吃饱的事啊实在是件大事。新桥生产队是个低产队,可耕田较少,当时社员的平均口粮只有430斤,每当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季节,许多社员家中都十分拮据。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就有了这个开荒。其实,开荒的活是非常累人的,因为山地十分硬,土中有许多树根、硬石头,稍干一会,手上就打了血泡。社员们唱着山歌,挥臂猛干三天,开出了一片山地,种上了包谷等杂粮作物。

    在新桥,我干了许多农活,挑粪、拾牛粪、采茶、踩水车、挑担走山路,和那个年头插队的知青相比,除了时间较短和经济与思想压力小以外,其它方面几乎可以PK一下的。挑粪这活儿在农村也是算一项重活,因为不仅分量重,臭味熏天,还要爬坡走山路,我去实践了几次,还写下了一首题为挑粪的诗:

                                                             挑粪

                                        百斤重担压在肩,两腿飞快人矫健,

                                        铁肩并非天生来,全靠平时苦锻炼。

    山村生活确实单调乏味,没有丰富的文化娱乐,没有电影戏剧,也借不到小说。业余生活怎么度过,我喜欢到秋浦河边独自欣赏风景,最喜欢到江边生产队,一座山绕着秋浦河水转,在峭壁下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步行道,沿着这条羊肠小道慢慢走,一边欣赏脚下清澈见底的秋浦河,一边远眺对面青山上葱绿的树林,确实令人赏心悦目。慢悠悠地走上半小时可以走到隔壁的江边村,一边走,一边可以体味“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真是令人流连忘返。在我们这个片的三个村子中就数江边村风景最美,整个村子背靠高山,村前流淌着秀丽的秋浦河,景色迷人的秋浦河令我百看不厌。我曾在一篇短文中对江村做了一番描述:“金黄色的田野里,油菜花香气扑鼻,远处群山烟雾缭绕,巍然屹立。山上葱绿一片,喜鹊在蓝天飞翔,一群群可爱的野鸭,有的在水中嬉戏,有的在空中飞翔,多么美丽的山村啊!啊,春天又来到了。”

    晚上,我们在油灯下学习或备课,我还学着写了几十首诗词,这是我一生中写诗词最多的一个阶段。虽说格律不符,又不懂平仄规律,高中也没有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不管怎样总还有那么一点激情和诗词的感觉。记得初中有一次做作文,我写了一首现代诗,课堂讲评时,我费劲构思的诗被语文老师称之为是“散文的分行排列”,从此对诗词就有所敬畏,不敢轻易写诗。黄教员不仅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他的美术功底很好,喜欢画一些画和素描,有一次在我的本子上用圆珠笔为我画了一张头像,画得很像。后来,我们发现当地的竹子很多,有些废弃的竹子可以做成小工艺品,于是请当地的木匠把竹筒简单加工一下,就成了笔筒。黄教员在笔筒上画上一些国画,有山水的,有“红岩上红梅花开”的花样,画好后用桐油涂上一层,就成了一只精致的小工艺品。我很喜欢,后来还带回了几只留作纪念。

    1966年7月初,在离开计划结束四清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我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去县城的单位,进行文化革命运动。离村前几日,村里的人们一个个都默默地看着我,一双双眼睛都含着依依不舍的神情,确实,我和这个小山村的群众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离别前的那个晚上,生产队副队长张孟洲等人深夜11点前来道别,他流着泪紧紧握着我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最后从嘴里挤出一句话“我们以后记得你”,让我深受感动。张孟洲家十分贫困,家里有老母和一个呆子的弟弟,老婆身体也不好,生活的担子全压在他的身上。有一次,我看到他家中实在困难,家徒四壁一家人连饭都要断顿了,就接济了他10斤粮票和1元多钱,够买10斤大米,让他解了燃眉之急,因为当时我自己也只有每月7元钱的津贴,对此,他是非常感激的,一直记在心中。离开小山村的那天清晨,我背着背包,拿着不多的行装与乡亲们告别。虽没有十送红军那样的宏伟场面,但乡亲们真挚的感情还是令我感动和难忘。他们一个个站在门口热情相送,有的还流着眼泪,我的双眼也潮湿了,都不敢正视他们。突然间在门口燃起了鞭炮,多么真挚而隆重的欢送场景,真的令我感动万分。吴柯云、张孟洲、卢传早等人一直把我送到秋浦河的河边,船到了对岸,他们还站在那里恋恋不舍地向我招手。事后,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一首短诗词记录了这段令人难忘的场景:

                                                           离别

                                                          东方露白,

                                                         霞光射四方,

                                                         含笑告别众乡亲,

                                                         阵阵心浪高昂。

 

                                                         鞭炮声声相送,

                                                        眼睛双双放光。

                                                         阶级感情如山,

                                                         久久激动我心。

    到了贵池县城,十分凑巧,和我一起工作的是非常熟悉的张钰林同学,而且两人志趣相投。我们分配的单位是一家国营旅店和小饭馆,地点在离城中心有几里路的池口,这里靠近长江航运码头,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旅馆的负责人是一个转业军人,人瘦瘦的,作风正派。单位虽小,但人员也比较复杂,其中有一个中年妇女,据说是原江苏省委书记、后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人并逃到美国的许家屯的姐姐,许家屯搞地下工作时曾得到过帮助。当时,文革刚刚在全国兴起,还没有闹得沸沸扬扬,我们也不知道文化革命该如何进行,反正也就是跟着报纸学习学习,提高认识。同时,针对本单位的情况进行批判,如这个旅店有一个经理,业务水平较高,有资本主义经营观念,如利润挂帅等,受到群众的一些批评。因此,针对这个人也开过几次会,由群众代表帮助提高认识,至于效果如何谁也不知道。

    这一个月时间,我们的生活倒是相当“悠闲”,常常可以到长江边看看过往的大轮船。白天也有时间学习,那个时段我们豪情满怀精力充沛,因此在我的本子上留下了许多长诗,有“刘英俊颂歌”、“八一战歌”、“山乡新歌”,篇幅都不短,其中“山乡新歌”最能表达我对山区小村的情感,

                                              秀丽的秋浦河啊,

                                              碧绿碧绿惹人恋,

                                              潺潺的清水流啊直下长江;

                                             看,微风轻轻吹拂,

                                              好似抚摸着田野的绿发。

                                               一朵朵不知名字的山花,

                                               在金色的阳光下阵阵飘香。

                                              一幅俊秀的山村画图,

                                               活灵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有时我们为了争论一个字的读音而相持不下,于是干脆走了近十里路到城里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新华词典作为评判的依据。我们还学着写词作曲,张钰林根据杂志上刊登的一首词,为之谱了曲,唱起来也像那么一回事。“千把钥匙,万把钥匙,毛泽东思想是把金钥匙。它能打开天的门,它能打开地的门,它能打开人民思想的门,它能打开革命新时代的门…..”

    这一年的8月10日,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当地连续几天最高气温达到40度。清晨,我们披着朝霞,登上长江轮返程。一大早,池州地委第一书记傅团、贵池县高县长、施部长和池州军分区王副司令以及其他领导都赶来送行,我所在那个单位的支部书记刘福来等干部也来为我和张钰林送行,半夜二点多就赶到码头,在那里足足等了四个多小时,真是令人感动。轮船起锚了,但船上、陆上不断鼓掌、招手,直到轮船离得很远了,还是不肯离去。我用一首词记录了这次令人难忘的场景。

                                           清平乐       离别

                                             朝阳红霞,

                                            大轮笛声鸣。

                                           相处数月结友情,

                                            思潮澎湃如潮。

 

                                          掌声、寄语、欢叫,

                                          难尽心头话音,

                                          今日凯旋回宁,

                                          投入新的战斗。

    我们乘轮船抵达芜湖,在芜湖转乘火车直接到学院所在地的一个叫古雄的火车站。第二天晚上十点多,列车抵达古雄站,院首长和全院教职员工一起到车站迎接。我们的心头充满了一阵阵激动的热浪,比火炉南京的温度还要高,我们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南京。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