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年前,我们曾在皖南贵池度过了难忘的半年岁月
2022-05-19 12:21:05
标签: 皖南 贵池 四清 情感 珍溪
当年没有相机留影,与我一同在新桥村搞四清的黄富民教员为我画了一张像,几十年过去了还是蛮清晰。
过几天,我们“八仙乐游团”要组织一次“皖南池州行”的活动,我们将到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旅游,同时乘此难得的机会重回贵池。贵池于我们而言是一个众生难忘的地方。回想五十六年前,我们曾在皖南这片土地上度过了紧张而又令人怀念的六个月,留下不少印记。几回回梦里回贵池,秋浦河水清又清,群山翠绿张开怀,贵池啊,我们又回来了!
思绪把我带回了五十六年前的1966年,那可是一个暴风雨的前夜,华夏大地即将迎来一段动荡而令国人难以回首的岁月。
记得1966年2月,我们顺利结束在江苏常熟下连当兵的锻炼而回到南京,为了准备马上要下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我们集中学习了半个多月,主要是有关社教运动的方针政策,如十六条,也有以前的一些文件。在关于四清的问题上,当时就可以感受到党内的一些分歧,实质上是文化革命的前奏。十六条明确规定了把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作为运动的重点,明确规定了抓阶级斗争。我当时年青,根本不了解其中的深意,但随着以后时态的演进而逐步了解。作为年轻的四清工作队员,我决心到农村广阔天地好好锻炼,增长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过好春节,大概是1966年2月下旬的一个晚上,西北风凛冽,天气很冷。我们在南京下关中山码头坐长江轮去贵池,当时长江水运是东西向的交通大动脉,到九江、武汉、宜昌、重庆等城市都是坐轮船。轮船原计划是下午出发的,因天气不佳,推迟到晚上9点我们从学院出发,又在中山码头足足等了2个多小时,才上了”民权”号轮船,到夜里1点轮船才起锚出发。上船安顿好以后,我迎着凛冽的寒风向两岸眺望,有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眼见着长江水滚滚向东流去,看着大江南岸南京城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眨着眼睛好像在向我们笑,我的心情也像长江翻滚的浪花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们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承担起一番责任,心中既有那么一点自豪,又有那么一点悲壮。第二天清晨,曙光刚从东方露头,太阳光渐渐射进船舱,我起床往船舱外走去,长江上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了我。看着长江滚滚的流水,心中十分欢畅,填了一首词:
浪淘沙 长江
滔滔长江水,
滚滚向前。
一泻千里入东海,
哺育良田千万亩,
威力无边。
舟行逆水中,
不进则退!
踢开障碍往前行,
激起浪花几尺余,
勇往直前。
因为从南京到贵池是长江逆水而行,所以就有了这一番感慨,也表达了自己克服困难搞好“四清”的决心。
我们搞“四清”的地方是皖南山区的贵池,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但当时十分贫困。贵池就是现在的池州,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说起贵池,也许大家比较陌生,但说起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非常著名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家就会很熟悉了。杏花村就是贵池的一个著名景点,但当时我们竟浑然不知。长久以来,我想当然地以为杏花村是山西的地方,是汾酒的名牌,因为当年那首著名的“人说山西风光好”的歌里就唱道“杏花村里杏花香……”。
贵池还因为南宋岳飞的一首诗而闻名,诗中赞扬贵池“好山好水观未足,马蹄催趁月明归”,特别是前面那句“好山好水观未足”,当我后来亲身领略了贵池山区旖旎的风光后,深刻体会到岳飞大将军所言不虚。
我们乘坐的轮船第二天下午3点抵达贵池的池口码头,几百号人在贵池城关镇的国营茶厂大仓库里借宿了一晚,我们一到茶厂放下背包就去打扫厂区,没多久整个厂区卫生面貌焕然一新。茶厂工人贴出“向解放军学习”大幅标语。整个厂区透着浓郁的红茶茶香,此前我从来没有喝过红茶,生平第一次品尝了红茶的茶香,与杭州的绿茶相比,确实大相径庭。开始觉得红茶味道不错,但是以后还是觉得绿茶地道、清口、醇香。当天晚上,我们观看了当地安庆京剧团演出的“红嫂”,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第二天一早,工作队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打扫池口镇街道,经过几个小时的奋力清扫,把池口镇的一条主马路打扫得干干净净。为此,我还有感而发,赶时髦地填了十六字令三首曰:
扫,
奋力扫垃圾,
别留情,
地上无灰尘。
扫,
扫除害人虫,
驱乌云,
红日照大地。
扫,
清除旧思想,
换新貌,
誓做接班人。
第三天清早,我们按照分工的地点乘坐汽车分别前往位于县域西南部的高坦公社和珍溪公社,我们学校负责这两个公社的社教运动,我所在的是珍溪公社斗溪大队新桥生产队,青年教员黄富民,刚从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来校任教,风华正茂的他和我共同负责这个队的四清工作,他的阅历比我深,当然由他负主责。
珍溪是一个交通极为闭塞的山区,不通公路,没有电,也没有电话,与高坦公社隔着一条秋浦河。汽车只能到高坦,我们背着背包等行李沿着秋浦河的小路走,在一个渡口坐手划小渡船到对面的珍溪公社斗溪大队的地界,然后走上15分到半小时,各人才能到达各自所在的生产队。为了便于工作,以三个生产队为一个片,设立了一个片长,可以及时指导各个生产队的四清工作。我们新桥、江边和小岭三个生产队为一个片。看着秋浦河的河水静静地流淌,那河水碧蓝碧蓝的,远远胜过城市里游泳池里的一泓碧水,小鱼在河中自在地游弋,我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清澈的河水。就算以后出去在全国各地也游历了一些风景名胜,但我仍坚信,秋浦河的河水是最最清澈的。可惜我没有到过四川的九寨沟,不能将两者的水进行一番比较。但世界上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心目中认定的东西总是最最好的。其实,后来我才知道,秋浦河确实是一条有名的河流,唐朝的诗仙李白曾写下闻名遐迩的组诗“秋浦歌”赞美了这个美景。秋浦河是从邻近的石台县深山区为源头流出,纳众流蜿蜒而来,碧水清流,宛若仙境。虽然,我身处这个深山的穷乡僻壤,但深深为这个绮丽的自然风光而折服。当时,我就十分超前地想,这个地方以后肯定能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但在当时这是一个看来不能实现的梦想。
新桥,顾名思义是一座新造的桥,确实,新桥村的中间横卧着一条清澈的小溪,不知什么名,可能就叫斗溪吧,把小村分成东西两块,小溪由北向南流淌。斗溪大队是一个被四面群山包围的盆地,新桥坐落在南面,背后有一座山,秋浦河在新桥的南面,可能由于地势的关系,小溪是由南向北流向秋浦河。潺潺的小溪在村中流淌,为全村人提供了清洁的优质水源,也为农田灌溉提供了水源。小溪上架着一座小桥,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板桥,看年头已经久远了。可以想见,月色下的新桥沉浸在静谧之中,会显得那样古朴宁静,一幅浓浓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活脱脱是某个古代著名画家笔下的模样。多少年来,一读到“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浮现在我脑海中的必定就是那个新桥村,一个让我魂牵梦萦的皖南小村落。
五十六年前,我们曾在皖南贵池度过了难忘的半年岁月
过几天,我们“八仙乐游团”要组织一次“皖南池州行”的活动,我们将到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旅游,同时乘此难得的机会重回贵池。贵池于我们而言是一个众生难忘的地方。回想五十六年前,我们曾在皖南这片土地上度过了紧张而又令人怀念的六个月,留下不少印记。几回回梦里回贵池,秋浦河水清又清,群山翠绿张开怀,贵池啊,我们又回来了!
思绪把我带回了五十六年前的1966年,那可是一个暴风雨的前夜,华夏大地即将迎来一段动荡而令国人难以回首的岁月。
记得1966年2月,我们顺利结束在江苏常熟下连当兵的锻炼而回到南京,为了准备马上要下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我们集中学习了半个多月,主要是有关社教运动的方针政策,如十六条,也有以前的一些文件。在关于四清的问题上,当时就可以感受到党内的一些分歧,实质上是文化革命的前奏。十六条明确规定了把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作为运动的重点,明确规定了抓阶级斗争。我当时年青,根本不了解其中的深意,但随着以后时态的演进而逐步了解。作为年轻的四清工作队员,我决心到农村广阔天地好好锻炼,增长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过好春节,大概是1966年2月下旬的一个晚上,西北风凛冽,天气很冷。我们在南京下关中山码头坐长江轮去贵池,当时长江水运是东西向的交通大动脉,到九江、武汉、宜昌、重庆等城市都是坐轮船。轮船原计划是下午出发的,因天气不佳,推迟到晚上9点我们从学院出发,又在中山码头足足等了2个多小时,才上了”民权”号轮船,到夜里1点轮船才起锚出发。上船安顿好以后,我迎着凛冽的寒风向两岸眺望,有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眼见着长江水滚滚向东流去,看着大江南岸南京城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眨着眼睛好像在向我们笑,我的心情也像长江翻滚的浪花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们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承担起一番责任,心中既有那么一点自豪,又有那么一点悲壮。第二天清晨,曙光刚从东方露头,太阳光渐渐射进船舱,我起床往船舱外走去,长江上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了我。看着长江滚滚的流水,心中十分欢畅,填了一首词:
浪淘沙 长江
滔滔长江水,
滚滚向前。
一泻千里入东海,
哺育良田千万亩,
威力无边。
舟行逆水中,
不进则退!
踢开障碍往前行,
激起浪花几尺余,
勇往直前。
因为从南京到贵池是长江逆水而行,所以就有了这一番感慨,也表达了自己克服困难搞好“四清”的决心。
我们搞“四清”的地方是皖南山区的贵池,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但当时十分贫困。贵池就是现在的池州,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说起贵池,也许大家比较陌生,但说起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非常著名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家就会很熟悉了。杏花村就是贵池的一个著名景点,但当时我们竟浑然不知。长久以来,我想当然地以为杏花村是山西的地方,是汾酒的名牌,因为当年那首著名的“人说山西风光好”的歌里就唱道“杏花村里杏花香……”。
贵池还因为南宋岳飞的一首诗而闻名,诗中赞扬贵池“好山好水观未足,马蹄催趁月明归”,特别是前面那句“好山好水观未足”,当我后来亲身领略了贵池山区旖旎的风光后,深刻体会到岳飞大将军所言不虚。
我们乘坐的轮船第二天下午3点抵达贵池的池口码头,几百号人在贵池城关镇的国营茶厂大仓库里借宿了一晚,我们一到茶厂放下背包就去打扫厂区,没多久整个厂区卫生面貌焕然一新。茶厂工人贴出“向解放军学习”大幅标语。整个厂区透着浓郁的红茶茶香,此前我从来没有喝过红茶,生平第一次品尝了红茶的茶香,与杭州的绿茶相比,确实大相径庭。开始觉得红茶味道不错,但是以后还是觉得绿茶地道、清口、醇香。当天晚上,我们观看了当地安庆京剧团演出的“红嫂”,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第二天一早,工作队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打扫池口镇街道,经过几个小时的奋力清扫,把池口镇的一条主马路打扫得干干净净。为此,我还有感而发,赶时髦地填了十六字令三首曰:
扫,
奋力扫垃圾,
别留情,
地上无灰尘。
扫,
扫除害人虫,
驱乌云,
红日照大地。
扫,
清除旧思想,
换新貌,
誓做接班人。
第三天清早,我们按照分工的地点乘坐汽车分别前往位于县域西南部的高坦公社和珍溪公社,我们学校负责这两个公社的社教运动,我所在的是珍溪公社斗溪大队新桥生产队,青年教员黄富民,刚从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来校任教,风华正茂的他和我共同负责这个队的四清工作,他的阅历比我深,当然由他负主责。
珍溪是一个交通极为闭塞的山区,不通公路,没有电,也没有电话,与高坦公社隔着一条秋浦河。汽车只能到高坦,我们背着背包等行李沿着秋浦河的小路走,在一个渡口坐手划小渡船到对面的珍溪公社斗溪大队的地界,然后走上15分到半小时,各人才能到达各自所在的生产队。为了便于工作,以三个生产队为一个片,设立了一个片长,可以及时指导各个生产队的四清工作。我们新桥、江边和小岭三个生产队为一个片。看着秋浦河的河水静静地流淌,那河水碧蓝碧蓝的,远远胜过城市里游泳池里的一泓碧水,小鱼在河中自在地游弋,我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清澈的河水。就算以后出去在全国各地也游历了一些风景名胜,但我仍坚信,秋浦河的河水是最最清澈的。可惜我没有到过四川的九寨沟,不能将两者的水进行一番比较。但世界上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心目中认定的东西总是最最好的。其实,后来我才知道,秋浦河确实是一条有名的河流,唐朝的诗仙李白曾写下闻名遐迩的组诗“秋浦歌”赞美了这个美景。秋浦河是从邻近的石台县深山区为源头流出,纳众流蜿蜒而来,碧水清流,宛若仙境。虽然,我身处这个深山的穷乡僻壤,但深深为这个绮丽的自然风光而折服。当时,我就十分超前地想,这个地方以后肯定能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但在当时这是一个看来不能实现的梦想。
新桥,顾名思义是一座新造的桥,确实,新桥村的中间横卧着一条清澈的小溪,不知什么名,可能就叫斗溪吧,把小村分成东西两块,小溪由北向南流淌。斗溪大队是一个被四面群山包围的盆地,新桥坐落在南面,背后有一座山,秋浦河在新桥的南面,可能由于地势的关系,小溪是由南向北流向秋浦河。潺潺的小溪在村中流淌,为全村人提供了清洁的优质水源,也为农田灌溉提供了水源。小溪上架着一座小桥,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板桥,看年头已经久远了。可以想见,月色下的新桥沉浸在静谧之中,会显得那样古朴宁静,一幅浓浓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活脱脱是某个古代著名画家笔下的模样。多少年来,一读到“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浮现在我脑海中的必定就是那个新桥村,一个让我魂牵梦萦的皖南小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