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研究 统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解读 高启山 本单元关于读的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思想感情 一、关于“提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目标 能否体会文学性作品的思想感情,是是否读懂的一个重要标志。“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小学阶段阅读能力锻炼的重要目标。 关于“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2011)的总目标中这样表述:“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中年级,这样表述:“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高年级,这样表述:“4.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课标当中,没有具体提示教学中应该“学习使用哪种方法”来体会思想感情。“教学建议中提到: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建议强调的是要认真钻研文本,也没有具体的给出小学阶段应该学习的方法。 关于“体会思想感情”从目前的的教材编排看,安排了如下内容: 三年下册第二单元,语文要素为“读懂寓言说明的道理”。读懂语言中说明的道理,方法是要“从故事的主体情节(人物的主要做法)和结果”的关系(也就是主要内容)中,去做一般性提炼,体会到同类事情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或者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里的关键词句,指的是“文章当中那些”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词句(这一单元是写景的文章,关键词句指的是那些直接抒发、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句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安排的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虽然没有提到“感情”,但是,体会人物的“品质”,也是在体会思想感情——体会人物内在的思想和情感特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去体会”,可以一般化为“借助对事物外在特征的描写,去推想人物内心的思考和情感”;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安排的语文要素侧重的是“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从读的角度来说,就是“读懂具体事物的特征,读懂作者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从描写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这一单元语文要素的完成,其实在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读懂外在特征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的句子来体会感情”。到了五年级第四单元:“结合资料体会思想感情”,侧重的是如何运用“资料”,如何根据资料来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思想的“典型性”特征,从而对作者加深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关于“结合资料,体会思想感情”的理解。 关于“结合资料”来理解,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曾经有“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结合历史背景”等来理解难理解的句子,其实,这些内容有相通的地方。 文章中的哪些内容可以借助资料的阅读来帮助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的?总得讲,就是“文章所写内容所在的特殊的历史、地理、时间背景”的资料。 写入文章中的典型事件或者人物做的事情,都是发身在特殊的地理(地点)、时间、特殊人物关系、特殊历史背景(历史文化条件、经济条件、人际关系条件、科学发展水平条件)。这些特殊的条件,直接制约着材料的典型意义。写入文章的典型内容,都在表达着作者的一些看法、态度和观点,而作者借助典型材料表达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思想,都是与内容有关的特殊背景有关的。离开了特殊的背景条件,材料的内容所表达观点的感染力量、深刻程度就会有所减弱,典型意义就会减弱。 这些特殊性条件,有的写进了文章,有的没有写进文章。但是,不管是否写进了文章,阅读的时候,如果对这些相关的背景的内容不清楚,就会不明白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内容,为什么要这样说,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就不能够结合者这些资料来深入的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不能够很好地体会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甚至,会对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出现偏差。 比如,读《圆明园的毁灭》,读完之后,如果不能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思考,就不能第“遗憾、恨”的程度有深刻认识;如果没有对中国人的“勤俭、不张扬”文化的了解,读了《落花生》,没准就要提出反对意见。 三、阅读单元所选文章所需要借助的资料和类型特点 本单元文章中的哪些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需要借助资料,进而帮助读者体会思想感情? 1、事件或者人物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时间或人物当时的气候、天气条件。 比如,《无名岛》中战士们的精神,是在当时当地的典型的地理环境衬托下表现的,读懂了当时地理环境的资料,就能更好地理解战士们的内心世界——从资料介绍的地理环境特点,“推想战士们这么做,内心是怎么想的,信念是什么”。 2、影响事件成因的 “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资料,《圆明园的毁灭》 一些作者写进来但是写的比较概括,理解起来需要建立“详细情况印象”的,如《圆明园的毁灭》中的“园的大小和建筑的数量、馆内文物的具体数量、种类和价值”等,这些资料第一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珍贵”,第二能够理解当时“为什么会被人损坏”,进而从“物的珍贵”、“毁坏”,生发出强烈的对敌人的很,并且,深刻的感悟道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边被毁着,一边要人家签订赔偿人家的不合理条约。 3、解释“作者为什么要表达这样的思想感情”的相关历史背景、人物经历的资料。 在文章中,有些时候,作者在直接表达着某些感情,某些态度。这些情感态度是受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事件、文化、制度等)影响而产生的,有些态度情感,是因为作者某些特殊经历而产生的。这些背景和经历是作者有这样的情感态度的原因,是“因果关系”。 如,本单元所选的几首古诗。《示儿》陆游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而陆游当时在干什么?为什么让他放不下?《题临安邸》诗人写的是当时什么人的情形?当时正在发生着什么事情?(如果单纯是休闲的话,是否还有这样的感情?)《已亥杂诗》——当时国家怎样的情况,自己又是怎样的情况?在让龚自珍发出那样的感叹? 再如本单元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作者为什么要表达这样的看法?当时的什么情况,让作者非要说这样的话,表达这样的看法,目的是什么?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这样提示“借助资料体会思想感情的类型和作用”1、“历史背景资料对体会作者要表达感情的作用”,2、帮助丰富对文章所介绍内容的认识;3、朗读,对深入体会感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