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理解及教学建议

(2019-12-20 05:48:13)

作文教学研究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理解及教学建议 丰润区光华道小学刘艳丽 教研室 高启山 一、本单元编排意图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特殊的单元——习作单元, “习作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个体例创新。自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每册教材中均设置了一个“习作单元”。教材在每个单元习作的基础上,专门编排了一个直接指向习作的单元。由此可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比以往任何版本的同类教材,更重视表达训练。这正像统编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先生在《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所说: “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是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 南京市上元小学副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吴勇在《打开习作教学的“黑箱”》一文中这样写道: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处于“黑箱”状态,以教材提出的习作要求为起点,习作任务的达成是终点,其中衔接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教材中看不见,在教学中也看不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习作单元”的出现,第一次从教材的层面还原出了一个清晰的习作教学过程。 习作单元其实就是从课程层面,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习作教学过程。习作单元的实践过程就是习作教学走向敞亮化的轨迹,它走出了长期以来依赖教师搭建教学目标和创造教学资源的困局,用丰富多维的教材的建设推动了小学习作教学改革,它将原本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预设的教学坡度都借助教材的铺设逐步呈现在单元之中,它将原本借助教师开发的教学内容都借助于精读课文和交流平台呼应、凸显在明面,并在习作例文中化为有效的写作支架,暗中摸索的写作教学,从此显现在“明里探讨”的教学实践中。” 由此可见,习作单元的出现,使得我们的习作教学冲破了长期存在的笼统、模糊的“瓶颈”问题,还原了习作教学的完整过程,还原了习作教学“读写结合”的本质,为我们进行习作教学搭建起了扎实、有效的教学支架,使得习作教学有章可循,有路可走。 二、本单元编排格局 浏览本单元教材,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习作单元”的编排格局:两篇“精读课文”(《太阳》、《松鼠》)、一个“交流平台”、一个“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一个“习作”。这五大内容并不是随意组合在一起的, 它们以单元写作要素(“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为核心,五位一体,以一次完整的写作任务为最终的达成目标。作为有效达成写作目标的写作资源,它们分别承担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吴勇老师在《统编本教材‘习作单元’的教学认知与实践策略》一文中,对于习作单元五大板块的功能及作用做出了详实的说明。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与其他单元的课文在功能定位上有所不同,其他单元的课文主要指向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阅读方法,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则是指向‘写作’的阅读素材,其主要功能是引领学生学习、体会写作知识与表达方法。” 《太阳》一文的课后思考题是:“(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太阳队人类有哪些好处?(这是“抓住文章要点”的训练)(2)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是“了解基本说明方法”的训练) 2、《松鼠)一文的课后思考题是:“(1)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这是“抓住文章要点”的训练)(2)选择下面一种动物的活动(蚂蚁搬家、喜鹊筑巢、小鸡啄米)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这是要求学生以“松鼠搭窝”一段为基本模板对于动物的活动进行片段仿写练习,旨在进行按顺序、有条理说明事物的专项训练。) 《太阳》和《松鼠》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题的第一题,均涉及了“抓住文章要点”的训练,因此,教学这两篇文章时,应把“抓住文章要点”作为不可或缺的一个训练项目。更为重要的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一目了然,此项阅读训练要素,直接指向的就是说明方法的体会与学习,是紧紧围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 这一写作要素的达成而设定的。《太阳》一文的课后思考题第二题,便直接指向了说明方法,因此,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是两篇精读课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交流平台则是依据两篇精读课文,总结归纳出本单元集中体现的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本单元交流平台的内容如下: 说明性文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如对太阳“远、大、热”等特点的了解,对松鼠漂亮、乖巧和驯良的感受。 说明性文章为了,为了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物,使它们变得通俗、易懂,往往会使用一些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我们知道,太阳的温度是很难感知的,但是如果把太阳称作“大火球”,告诉大家“表面温度约五千五百摄氏度”,“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就容易明白了。 有时候,直接描述也可以反映某一事物具体而鲜明的特点,如布封对松鼠外貌的细致的描述,读后不用看图也可以想象出松鼠小巧可爱的样子。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平实,如《太阳》;有的活泼,如《松鼠》。无论哪种风格,描述都要准确、清楚,有一定的条理。 此交流平台,是以《太阳》和《松鼠》两篇精读课文为依托的,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其一,说明性文章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特点;其二,说明性文章既可以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说明事物(吴勇老师把这种方法归纳为:彩绘),也可以运用直接描述的方法说明事物(吴勇老师把这种方法归纳为:白描);其三,说明性文章要有一定的条理性。这些内容,集中归纳出了本单元的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梳理这些内容,我们便能够明确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着眼点:其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其二,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其三,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 “初试身手”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以读写结合、言语转换的方式,将阶段的阅读成果向写作迁移,进行片段性的写作尝试。 在本单元的“初试身手”中,教材安排了两个练习:1、“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这是一个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某些特征的片段练习,需要强调的是,事物的选择一定是学生身边熟悉的或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2、“如果将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改写成说明性文章,会变得怎样呢?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改写成说明性文章,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结合查找资料、依据所学文章进行改写的练习。通过改写,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散文与说明文的不同之处,进而牢固地把握说明文的特征。 “习作例文”,选取两篇不同表达风格的例文,借助批注的方式,让写作知识从抽象还原到具体,从呈现的静态走向操作的动态,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它在具体言语实践中发挥的巨大“语力”。 习作例文《鲸》,以“对照批注和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为思考题,提示学生重点关注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文章借助批注的方式,除了呈现出在之前精读课文的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外,还呈现出了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习作例文《风向袋的制作》一文,以“说说课文是如何把制作风向袋的过程介绍清楚的”为思考题,提示学生重点关注风向袋的制作过程。文章借助批注,标明了文章采用了分条论述、列数字的方法把风向袋的制作过程写得很清楚,有条理地写出了风向袋的制作步骤。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太阳》、《松鼠》等两篇精读课文中,“说明方法”是隐藏在文本中、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须由教师引领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加以认知与体会。而在《鲸》、《风向袋的制作》等两篇习作例文中,“说明方法”是以动态的形式显现在批注之中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说明方法”在具体言语实践中发挥的巨大的功用。 “习作”,教材呈现的是一个体现写作全程的综合性教学过程。“习作单元”的“习作”较之其他单元的同类习作,给予学生个性化的空间更大,最主要体现在选材上,“习作”呈现出多维度的选材空间,多维度列举,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习作内容。 本单元的习作选材如下:如果选择一种你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给别人,你打算介绍什么?下面表格中的提示和题目是否对你有启发? 与动物有关 恐龙 袋鼠的自述 动物的尾巴 与植物有关 菊花 热带植物大观园 种子的旅行 与物品有关 灯 扫地机器人 溜溜球的玩法 与美食有关 涮羊肉 怎样泡酸菜 我的美食地图 其他感兴趣的内容 火星的秘密 草原旅游指南 中国传统吉祥物 可以选择表格中的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介绍一种事物。 从习作选材可以看出,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动物、植物、物品、美食、其他感兴趣的内容等多维度的选材空间,为学生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同时,又并未用提供的选材内容束缚学生的思考,除教材中所列举的这些题目外,还可以自拟题目,言外之意就是,学生还可以选择列举之外的内容来写,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总能从中寻找出属于自己的习作内容。 通过上述罗列,我们不难发现,“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五大板块,作为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吴勇)一是“潜在性”。写作资源是教科书为本单元习作教学所做的一种预设。在习作单元中,写作资源分散在精读课文的段落、文后练习、“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中,比较集中。这些写作资源是习作教学和训练的素材,需要执教者去细心搜寻、有意发掘。在单元整体教学之前,教师要精心选择,让潜在的教学素材成为现实的写作资源。 二是“向心性”。写作资源尽管以分散的状态存在,但形散而神不放,而聚合写作资源的“神”就是指向习作的单元语文要素。在五年级上册的习作中,但凡能体现或者促成“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一要素的教材资源都属于写作资源。可以这么理解,在一个完整的单元中,指向习作的语文要素是圆心,与语文要素有关的重点段落、文后练习(练笔)、“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则构成了围绕圆心的圆周。 三是“中介性”。写作资源在单元整体中,发挥着平台和载体的作用。它是语文要素的“实践体”,同时也是写作知识的“承载体”,更是打通语文要素和写作知识的“连接体”。 正是由于写作资源具有潜在性、向心性以及中介性,因此,作为执教者,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分散在五大板块中的写作资源, 为写作要素的达成“铺路架桥”。 三、本单元写作资源。 “统编语文教材努力构建符合语文学习基本规律、常用的学习方式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将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常用的学习方法或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统筹规划训练目标的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内容中,努力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摘自陈先云的《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统的构建》)细细品读这段话,“知识”、“训练“以及“训练系统”这些词语便跳入我们的视线。统编教材让“知识”、“训练“以及“训练系统”重新回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中央,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真正得到兼顾。统编教材重视基于能力体系建构的知识和训练。在写作板块中,写作资源能充分突显这一特点。 “习作”是习作单元达成的最高目标,处于单元金字塔的塔尖。为了这个“塔尖”的终极目标,写作资源从不同角度分别指向和对应这个目标。就本单元的“习作”——“介绍一种事物”而言,教材提出了如下要求:“(1)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2)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3)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那么,在单元教学中,我们应当让这些目标在单元整体中找到对应的写作资源。 (一)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 如何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呢?在本单元中,写作资源从知识策略到实践操炼层面提供了便利。我们可以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写清楚事物主要特点的方法。 精读课文《太阳》的课后练习2:“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1)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2)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3)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初试身手”的第一道练习:“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习作例文”《鲸》的文后练习是:“对照批注和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 纵观这些课后习题,我们能够发现,这些内容都涉及到了“说明方法”,都是与单元写作要素相匹配的写作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适宜的写作资源去开发精准的写作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让学生明确:要把事物的特点介绍清楚,通常要运用一系列的说明方法。 (二)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 (吴勇)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写清楚事物特点。而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的前提是学生对写作对象可以搜集到哪些资料。不同视角对应着事物的不同特点,不同品质的资料呈现出不同的表达风格。 其一,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说明不同事物的特点。 《太阳》一文中,这样介绍太阳“远”的特点: 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松鼠》一文中这样介绍松鼠“漂亮”的特点: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这两个片段都是说明性文字,前者介绍的是介绍的是太阳的特点,后者介绍的是松鼠的特点。作者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说明了太阳“远”的特点,采用直接描述的方法说明了松鼠“漂亮”的特点。同样是介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为什么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却截然不同呢?《太阳》一文科学性较强,作为科普文用上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彩绘方法说明会更加直观和准确,而松鼠是一种活泼机灵的动物,直接描述的白描方法,更能突出松鼠的特点。这,就是“恰当”。(当然,还可以运用“白描+彩绘”的说明方法,将一种事物的某个方面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 其二,运用同一种说明方法说明不同事物的特点。 同样是列数字的方法,在“习作例文”《鲸》中这样呈现:“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而在《风向袋的制作》里则有些“变异”:“剪下4根长10厘米左右的塑料绳,在袋口边缘分别扎4个小洞。将4根塑料绳穿过4个小洞…… 前后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鲸》一文中运用了“近四十吨”“约十七米”等近似的数字准确地写出了鲸“重”的特点。而《风向袋的制作》一文中,运用“4”、“10”等精确的数字准确地写出了风向袋的制作步骤。由此可见,即使是同一种说明方法,在不同类型的说明性文章中,呈现的方式也要恰当。 (三)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 (吴勇)“要将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如果仅从一个视角进行介绍,那么就会让读者产生一种“盲人摸象”的认知效应。因此,介绍事物的视角尽量多维多元,立体呈现。” 精读课文《太阳》的课后练习第1题“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与《松鼠》的课后练习第1题“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习作例文”《鲸》则从鲸的体型巨大、进化过程、种类繁多、生活习性等广角进行介绍,让读者看到了鲸的全貌。 由此可见,要从多维度、多视角、分段落来介绍事物的特点,这样,读者才会对于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四、单元教学建议 (一)明确学习目标 陈先云在《课程观引下统编小学语文数科书能力体系的的构建》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学习习作单元之初,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写一篇习作。”因此,在单元教学之初,首先与学生一起阅读本单元教材的扉页,明确本单元学习的是说明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写作训练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之后,浏览本单元的教材,大致了解教材的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五大板块,与其他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对比,思考、交流: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与其他单元有什么不同?教师适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特殊的单元——习作单元,这一单元的学习任务就是要写出一篇习作。 (二)明确写作内容 首先,与学生一起阅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70页),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写作内容,即:介绍一种事物。提示学生思考:如果选择一种你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给别人,你打算介绍什么?学生依据表格中的提示,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确定想要介绍的事物。教师告知:如何把自己想要向别人介绍的事物介绍清楚,让别人对你介绍的事物产生兴趣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找到方法。 (三)细致观察、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自己想要介绍的事物确定之后,接下来该怎样做?提醒学生细读“写之前的要求”:写之前,细致观察要写的事物,并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想清楚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引导学生明确:如果,想要介绍的事物是自己身边的事物,就要在对该事物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一事物;假若,想要介绍的事物不是身边的事物,就要通过搜集资料的方式对该事物做进一步的了解。 教师组织学生依据介绍的事物进行分组,介绍同一事物的或是介绍同类(动物、植物、美食、物品等)事物的结成小组,组内讨论:从哪些方面搜集资料?进而确定搜集资料的大致方向:动物:外形、习性(捕食、睡觉、换毛、居住等)、与人类的关系等;植物:产地、样子、叶、花、果实、味道;物品:外形、材料、构造、做法、用途等;美食:食材、做法、味道等。 课下,学生对自己想要介绍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以及资料的搜集,教师通过询问、调查等方式随时关注学生观察以及搜集资料的进程。 (四)精读课文、习作例文、初试身手,三位一体,引领学生掌握说明方法。 教学精读课文《太阳》一课,首先,以课后思考题第1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太阳队人类有哪些好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要点。在此基础上,把习作例文《鲸》作为一个“抓住文章要点”的训练材料,让学生尝试着抓住文章要点、理清作者表达思路;之后,引领学生把目光聚焦到介绍“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的第1、2、3自然段,运用删减的方式,通过对比阅读,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之后,让学生自读《鲸》一文,找出上述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这样,讲练结合,以达到复习巩固之目的。在进一步接触“列数字”的方法基础上,呈现“习作例文”《鲸》中的片段:“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以及《风向袋的制作》里的片段”:“剪下4根长10厘米左右的塑料绳,在袋口边缘分别扎4个小洞。将4根塑料绳穿过4个小洞……前后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列数字的方法,两个片段有什么不同吗?得出结论:《鲸》一文中运用了“近四十吨”“约十七米”等近似的数字准确地写出了鲸“重”的特点。而《风向袋的制作》一文中,运用“4”、“10”等精确的数字准确地写出了风向袋的制作步骤。由此可见,即使是同一种说明方法,在不同类型的说明性文章中,呈现的方式也要恰当。这,就是“恰当”的说明方法。此外,结合《鲸》一文的批注和文章内容,引领学生了解分类别、打比方等两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在学生认识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的基础上,与“初试身手”1( 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相结合,鼓励学生尝试着运用学习到的说明方法(至少运用三种说明方法)说明自己身边的某一事物的特征。 教学精读课文《松鼠》一课,首先以课后思考题第1题(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为依托,抓住文章的要点。同时,在抓住了《太阳》、《松鼠》、《鲸》等文章的要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自己所要介绍的事物,并列出写作提纲来。接下来,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的第1段,找出作者介绍松鼠漂亮的特点的方法:直接描述。在此基础上,出示《太阳》一文第1自然段中介绍太阳远的特点的片段,对比两个片段,思考:作者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方法介绍了太阳、松鼠的特点?同样是介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为什么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却截然不同呢?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太阳》一文科学性较强,作为科普文用上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彩绘方法说明会更加直观和准确,而松鼠是一种活泼机灵的动物,直接描述的白描方法,更能突出松鼠的特点。这,就是“恰当”的说明方法。此外,个人认为,《松鼠》一课的第1自然段亦是学生进行仿写的很好的范例。作者运用了白描(摹状貌)的方法,具体、生动地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坐姿以及吃相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漂亮的外形,教学结束时,可鼓励学生仿照课文第1段进行练笔,运用摹状貌的方法写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 之后,引领学生学习第4段,并以课后思考题第2题“选择下面一种动物的活动(蚂蚁搬家、喜鹊筑巢、小鸡啄米)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为依托,鼓励学生进行片段练习。个人觉得,教材中所提示的这几种动物的活动,学生或许未曾见过,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根据家中养的小动物、结合自己经常观察到的情形、选择它的一项活动、自拟题目来写(如小猫玩球、小狗啃骨头、小鱼吃食等)。 (五)改写文章,加深对于说明文的认知。 “如果将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改写成说明性文章,会变得怎样呢?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改写成说明性文章,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是“初试身手”的第2题,这是一个结合查找资料、依据所学文章进行改写的练习。通过改写,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散文与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同时,在改写的时候,还要增加一项要求: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进行改写。这样,就为“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介绍某一事物”的写作要素训练做好了前期的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巧用“习作例文”,开展实践活动。 习作例文《风向袋的制作》一文,作者不仅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把制作过程写得很清楚,而且,运用“分条论述”的方式有条理地写出了风向袋的制作步骤。对于学生而言,这是最容易唤起他们写作共鸣的话题。因为,他们人人都有动手制作各种小手工、小制作的经历,或是亲眼看到过一些手工制作的全过程,因此,我认为,可以以这篇习作为范例,让学生以《XXX的制作》为题进行仿写。此外,还可以与美术老师、与家长结合,开展一次“小制作,大比拼”实践活动,学生们在美术老师、家长的指导下,精心制作小制作。同时,还要恰当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仿照《风向袋的制作》一文,以《XXX的制作》为题,写一篇说明文,说明制作的全过程,最后,全班进行评比,综合手工制作和制作说明两项成绩评选出班级优胜奖,颁发奖状。 (七)习作实践,“下笔有神”。 在经历了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多次进行片段描写、仿写、改写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细致观察和查找的相关资料进行写作实践,自然“水到渠成”。在评价习作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是否写清楚了事物的主要特点”、“是否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是否分段介绍了事物的各个方面”等标准进行互评、自改,从而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