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的解读与教学思

(2019-12-19 18:25:57)

阅读教学研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的解读与教学思考 唐山市丰润区刘辛庄小学 王立娟 教研室 高启山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舐犊情深”,也就是“父母之爱”。 主要由《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文章组成。 编者在这个单元安排了两项语文元素的学习训练,一项是阅读训练要素“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另一项是写作训练要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本单元课文注重对故事中的场景、人物言行举止的细节进行具体描写,学生通过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内容,更细致地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人物情感。 “从读懂场景和细节描写与人物的关系——从场景和细节描写中去推测人物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态度”。 二、关于“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解读。 关键词:体会感情 、场景描写、细节描写。 1、关于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材对“如何体会作者的感情”的有关编排,高启山主任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解读中对教材的安排做过系统的归纳: 他指出: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安排的语文要素侧重的是“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从读的角度来说,就是“读懂具体事物的特征,读懂作者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从描写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这一单元语文要素的完成,其实在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读懂外在特征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的句子来体会感情”。到了五年级第四单元:“结合资料体会思想感情”,侧重的是如何运用“资料”,如何根据资料来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思想的“典型性”特征,从而加深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按照高主任的分析,到了五年级,从“写”的角度来看,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从“读”的角度则是“学习读哪些内容来体会思想感情”。在本单元,,依照教材给出的导语提示,我们可以明确本单元“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是从‘场景和细节描写中体会思想感情’”——“读懂场景和细节描写与人物的关系——从场景和细节描写中去推测人物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态度”。 2、关于场景描写概念化的理解及单元内场景描写。 有关写作理论这样介绍: (1)场景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就本单元的具体课文来说,场景主要指的就是人们“活动的情形—在特定的时空做事情的情形”;场景描写就是对特定的时空人们活动的情形的描写。 (2)场景描写的作用: 场景描写能够起到刻画人物的作用;能够渲染气氛。而且,正是因为场景描写得深刻、具体、详实,人物的形象才能不断完善,情节更深入,使主题不断深化。(以上选自文献资料《场景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在本单元,“场景描写”主要指作者对“特定环境和概写的人物活动”描写。 3、关于细节描写概念的理解及单元内细节描写的分析。 (1)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具体包括:环境细节描写;外貌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 就本单元来讲,细节描写就指的是在特定空间人们活动的时候,关于对环境的细节、人们活动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特别细微变化的描写。 (2)细节描写的意义: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对本单元“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可以解释为抓住本组课文中“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的场景”和“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的细节描写”去理解分析,体会作者的场景、细节描写中蕴含思想感情,感受细节和场景描写的作用” 三、教材选文中场景、细节描写对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分析。 《慈母情深》 《慈母情深》一文作者在 “进工厂找母亲”(6-19自然段)这部分内容中,对母亲工作的场景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第7自然段出现的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女人、七八十只灯泡,“七八十”这个词语的反复使用,表现了小工厂极端拥挤、闷热嘈杂的环境。厂房内环境非常恶劣:潮湿阴暗、闷热嘈杂、拥挤狭窄。这些描写与下文中的细节相照应,如,人物之间对话需要呐喊才能听到彼此,“我”要穿过一排排缝纫机才能走到在角落里工作的母亲面前,工人们白天也要用灯泡照明才能工作,工作时要凑到缝纫机板上才能看见。而“我”不敢相信自己的母亲所处的环境如此恶劣,工作如此辛劳,内心极度地震惊和不安。这是场景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母亲给钱买书” (第20-34自然段)的场景中,母子之间、母亲和工友之间对话的场景以及其中的细节也体现出慈母情深。母子之间的对话非常短促,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的嘈杂以及母亲工作的紧迫,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向母亲要钱时内心充满了愧疚,几乎说不出话来。在“我”嗫嚅着说出想要买书的时候,母亲的行为与工友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工友的话中不仅有对母亲的劝阻,还有对“我”要钱买书的指责,而母亲的回答却充满了对我”读书的认可和支持。揉得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说明钱攒了很久和来之不易,母亲宁愿劳苦、宁愿贫穷,也要让孩子读书,可见母亲的胸襟和远见。而此时的“我”才发现母亲的瘦弱,才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责任,要照顾母亲的想法已经远远胜过买书的渴望。 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些词句(第35-38自然段),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对母亲转过身来时的描写,将一连串动作分解、细化,像慢镜头一样出现、聚焦,虽然是短短的一瞬,画面却十分清晰、刻骨铭心,表达了“我”看到劳碌的母亲转过身来时的惊讶、酸楚同样,母亲给“我”钱之后的几个动作,连续使用了几个“立刻”,表明母亲工作时的动作快、节奏快,写出了母亲不辞劳苦、争分夺秒工作的状态。 《父爱之舟》 作者首先描写的是自己跟着父亲卖茧子,之后父亲又给自己买枇杷的场景。这些茧子是父母年复一年半夜起来喂蚕所得,足见生活的艰辛。即便这样,父亲还是愿意把辛苦赚来的钱买水果给儿子吃。第一个场景就勾勒出父亲辛劳的身影和对孩子无私的爱,这样慈爱的父亲的形象贯穿全文。 接着,作者提到了“小渔船”,提到了父亲为了节省,摇船送我报考和上学,也提到了第一次住旅店的场景。在最便宜的小客栈里,看到“我”被臭虫咬了浑身的大红疙瘩,平时节省到极点的父亲还是要为“我”换一个好一点儿的房间,可见父亲对儿子的疼爱。逛庙会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一处场景。 作者把庙会绘成了一幅极富地方特色的风俗画,看的、吃的、玩的应有尽有。这样盛大的庙会和父子的清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庙会是那样的热闹,而拮据的我们却在偏僻的地方吃随身带来的“凉粽子”。尽管没钱,父亲还是给“我”买了一碗热豆腐脑;买不起玩具,父亲就自己给“我”做一个万花筒。虽然贫困的家境限制了父亲所能给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但他给孩子的爱却丝毫没有减少。 前面的回忆主要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下面的几个场景则主要围绕父亲支持我读书而展开。每逢大雨大雪天,父亲都背“我”上学;即使变卖东西,也要如期给“我”缴上各种费用;送到学校还要为我铺床;即使忙碌了一天,还在熬夜摇橹,让“我”能在小舱里安稳地睡觉;即使在偶尔的小憩中,也要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父亲对儿子殷切的期望和无微不至的爱都蕴含在一个个场景和细节之中,令作者记忆深刻,永难磨灭。 三.关于“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教学建议。 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父母之爱”?我们结合课后学习提示。 《慈母情深》 本课可以结合课后第一题,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最触动自己的场景、细节有哪些。为了方便教学,在全班交流时,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在工厂找母亲”“母亲给钱买书”这两个大的场景具体说。 (1)在工厂找母亲的场景。 这部分有两个学习重点,一是体会工作环境的恶劣,一是体会“我”在工厂中找到母亲时的心情。 体会小工厂的环境,可以引导学生从厂房的狭小、噪声、闷热等方面去想象。如,体会空间的狭小时,可以将“不足二百平米”与生活中熟悉的封闭空间(如小型会议室、室内篮球场)作对比,将这个抽象的数字具体化,想象在这样小的厂房内挤着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女人、堆积着如山的货物,体会厂房的逼仄。再如,有些学生可能对“缝纫机”发出的声音比较陌生,教师可以用音频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缝纫机转动的声音大、嘈杂,从而体会“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工厂,“我”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第6-19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再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第16-19自然段,想象“我”从发现母亲到最终确认是自己母亲的场景。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细节,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第16自然段中“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这句话为什么不说“看见我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为什么要重复连写两声“妈—”?想象“我”喊母亲的时候,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结合第16-19自然段,说说“我”看到工作中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反复出现“我的母亲”,你感受到“我”怎样的心情?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起品读、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到:一是“我”在狭小嘈杂、周遭阴暗而唯有灯泡刺眼的环境中寻找母亲,因此要不断地辨认。课文详细地描述“我”的所见所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工作环境的恶劣。二是“我”的心情也在随着自己发现母亲而变化,从一开始看见时的不敢相信,到辨认后的震惊、心疼母亲,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艰辛和“我”内心的复杂感受。教学这部分时,注意不要只把第19自然段单独呈现出来,让学生脱离上下文说感受或朗读——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2)母亲给钱买书的场景。 学生交流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向母亲要钱”“工友责问”两组对话和“母亲掏钱”“母亲立刻投入工作”两处细节。 在交流“我向母亲要钱”的对话中,可以提出问题:“这组对话中,母子之间一问一答特别简短,给你什么感受?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内心。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问话干脆利落,从而体会到母亲在工作环境中十分紧张忙碌的状态;也理解到“我”的回答中,省略号表示说话吞吞吐吐,感受到“我”内心对“要钱”这件事的十分迟疑和懊悔。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加深体会。 学习工友和母亲对话的内容时,引导学生通过对话的内容和标点符号来体会人物不同的内心想法和说话语气,比如让学生从女工友的话中理解到母亲养儿女的不易,读出女工友抱怨责备的语气;从母亲的回答中体会到她对孩子无私的爱以及对读书无条件的支持。“母亲掏钱”“母亲立刻投入工作”两处细节都是描写母亲的动作,可以让学生想象情境,谈谈自己的体会,理解母亲挣钱的不易;也试着从“我”的角度,想想“我”看到母亲这样的行为,内心会有怎样的触动。 接着结合第33-34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拿到钱时会“鼻子一酸”? 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假如自己就是文中的儿子,看到母亲工作的场景、听到母亲和工友的对话、拿到母亲给的揉得皱皱的毛票,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瘦小,其实是对母亲的心疼;“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意味着“我”买书的强烈渴望已经变成了照顾母亲的责任感。 3.体会结尾的意味深长,联系生活进行课后小练笔。 学习课文结尾部分,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我”为什么要给母亲买一听水果罐头?(2)如何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意思? 第一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回答,能够结合前文言之成理即可。第二个问题比较有难度,可以分解成两个小问题:“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钱为母亲买任何别的东西?”“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钱为自己买任何别的东西?”引导学生体会到:前者是因为钱确实来之不易,已经为给母亲买水果罐头受到责备,不能再乱买其他东西了;后者是因为不能再违背母亲对我的期望和支持,“我”买书不再单纯是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对母亲的感恩和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去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时候,高主任曾经带领我们研究过“增删调改、比较阅读”的策略。现在使用新版教材,我们在引导学生研究“细节”和“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的时候,可以继续采用这样的方法,对文本中典型的“场景和细节”,进行“增删调改”,然后,引导学生去对比原文阅读,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所在,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并从中学习写作。 《父爱之舟》 借助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让学生默读课文第2-9自然段,找出作者梦中的场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场景的大意。 教学时可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可能会出现对“场景”把握不准的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发现除了第7-8自然段意思连接紧密,为一个场景外,其他每一段为一个场景,并且每个场景都是紧紧围绕“父爱”来写的。二是让学生说场景大意时,要求能用完整、通畅的句子表述,不要强求学生用特别简短的词语概括。 1.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 在学生找到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之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体会父爱,一边默读,一边批注。先进行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交流。 可以让学生按照场景呈现的顺序,依次谈感受,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汇报,从自己最感动的场景入手,教师相机点拨,提示学生关注容易忽略的场景和细节,最后再让学生自主梳理和总结。 (1)以某一个场景为例引导品读、交流。 教师可以先以一个场景为例,引导学生品读、交流。如,第6自然段中父亲给作者凑学费、铺床的场景。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父亲粜稻、卖猪,为作者东奔西走凑学费的情景,感受父亲竭尽全力支持作者读书的不易。在体会作者品尝到的“新滋味”时,结合课后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作者,拿着家里粜稻、卖猪凑来的学费,看到父亲为自己铺床,会怎样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五味杂陈的内心活动对父亲的感激和心疼、对家庭境况的担忧、不能为家庭分忧的愧疚等,然后带着这些理解和感受朗读课文。最后,和学生一起回顾学习方法,如,边读边想象画面,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提示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主阅读,感受其他场景中的父爱,再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指导。 (2)交流其他印象深刻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 全班交流时,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其他学生认真听并且补充,最后再引导学生关注忽视的场景、细节。 学生可能会比较关注第三个场景—逛庙会,能够初步感受到庙会的热闹与父子的俭省。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想象盛大热闹的庙会和父子俩“吃凉粽子”“吃热豆腐脑”以及回家后父亲给我“糊了一个万花筒”的情景。接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从父亲或者作者的角度来讲述这一个自然段发生的事情。通过“以角色的口吻讲故事”的方式感受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避免过于理性或细碎的分析。提醒学生可以加入适当的人物心理活动,体会“我”逛庙会时对吃和玩的恋恋不舍但又不忍心叫父亲买的心情,要和父亲分享“热豆腐脑”的想法以及收到“万花筒”的快乐;同时也从父亲的角度体会父亲对我的疼爱、理解和精心的付出。 再如,课文第一个场景由于用墨较少,学生很容易忽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的父爱。学生可能体会到这里的父爱表现在父亲辛苦赚了钱给作者买枇杷吃。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留白(两个“省略号”),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场景。如,说一说作者半夜梦醒,看到父母半夜起来忙碌,会是什么样子?会想什么?当父亲给作者买枇杷吃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对话?让学生通过想象和交流,体会这段话中蕴含的父爱。 2.理解课题和部分语句的含义。 学生在感受到整篇文章所表现的浓浓的父爱之后,结合课后第三题,深入理解课题的含义。可以让学生关注“小渔船”在文中出现几次,父亲在渔船上为作者做了些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报考和上学总是离不开小渔船,父亲在小渔船上摇橹、做饭、缝补棉被,这一切都是为了省吃俭用供我上学。这也是父亲对作者的支持和期望。父亲和小渔船的形象在作者记忆中融为一体,永难磨灭,因此作者才会以“父爱之舟”为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全文进行思考:对父亲的付出,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结合课后第二题第二小题的提问,理解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父亲难忘的爱和深切的怀念。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 (一)引导学生发现题目的特别之处,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学习提示 1.借助学习提示,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从父母的语言和神态,体会父亲母亲的内心世界。 结合文章的第1、7、16段,抓住对于母亲的语言、神态的描写,结合我的内心变化,猜测母亲的内心所想;结合第10、13、15、16段,抓住对于父亲的神态、动作的描写,结合我的内心和行为变化,推想父亲的内心想法。 围绕学习提示的第一个问题设计学习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交互相补充。 (2)了解巴德长大后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让学生思考并交流学习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明白巴德成年后对这两种评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巴德长大后取得成绩的语句,体会父母不同的评价对作者产生的重要影响。还可以设计“采访作家巴德”的活动,让学生说说:假如自己就是创作了几十部作品的巴德,作为国际知名的编剧和作家,回想父母对自己不同方式的爱,想说些什么?从而深刻体会巴德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 2.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对巴德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围绕这一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部分学生可能会表示对这两种爱的方式的认同,但缺乏深入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谈看法: 一是对巴德父母表达爱的方式要客观分析。如,母亲的鼓励给了巴德信心,但是过度的表扬与赞会使人迷失方向;父亲的警告能够督促巴德做得更好,但是严厉的呵斥也可能让人丧前。 二是能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见解。如,由于爸爸的不断鼓励才让自己的钢琴弹得越来越好、可见鼓励能使人进步:考了满分有点骄傲自满,幸亏有妈妈的批评和提醒才没有退参、可见批评让自己警醒和上进。 学生可根据生活实际发表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进而就可以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种父母表达爱的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对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发表看法,创造机会让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父母之爱,以便更好地和父母相处。 本次口语交际的任务是不仅能够评价事例中父母的做法,客观地看待父母之爱,还能够从自身出发,谈谈自己遇到类似经历时的做法。“小贴士”明确提岀了这次口语交际的学习重点:“说”的要求是不仅能够围绕话题“父母之爱”发表自己的观点,还能够用恰当的材料来支持。“听”的要求是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要求学生做到讨论时能够认真倾听、思考和应对。如果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认同,以微笑、点头、眼神赞许等方式回应,再继续补充;如果观点不同,也要尊重对方,友好回应,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提问,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 课文教学结束,可以立即安排《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教学,对本单元的“阅读能力锻炼”的元素进行“单元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