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春联
(2023-01-14 11:08:03)春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的后蜀孟昶所作。主要依据是《宋史·蜀世家》中的一段记载:后蜀学士辛寅逊除夕受孟昶之命,撰写春联,孟昶看了春联后认为辛联不工,他不十分满意,就自题了桃符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桃符诗",便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
社会发展到了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春联遍布金陵各地。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自此,春节张贴春联,取代了"题桃符"之习俗,而且一夜之间,由宫庭豪门普及到了百姓门户。在春联发展史上朱元璋这位封建帝王作出了一大贡献,有力地推进了春联的普及,提升了春联的价值。
到了清朝,春联更加兴盛,从五代算起,已延续了一千多年了。
春联在民间也叫“对联”、“对子”。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上。
春联不仅是节日的装饰,也是人们对未来的寄托,对新春的祝颂。旧时店铺前的春联还兼起广告的作用,各行各业都想方设法用春联来夸耀自己的生意,用春联来招徕顾客。不同行业的春联有不同的特色,只要看一眼春联,就能知道这家店铺是经营什么的,比如绸缎庄常用“此中多锦绣,以外无经纶”;酒店用“香闻十里春无价,醉卖三杯梦亦甜”等等,无不既有颂春之情,又和自己的本行密切相关。一般人家则只是在大门上贴一幅祝颂年景的春联取个吉利。像“有天皆丽日,无地不春风”,“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等,表达人们憧憬未来、热爱生活的心情。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帖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春联主要还饱含着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完美的年度心愿,尤其装饰在门上的红色对联,优美的词句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和喜庆,更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未来的幸福的向往!
浓浓的情意,深深的祝福,绵绵怀念,都在开春虎的春联中。贴上虎年春节对,愿人们虎年利事家家乐
,虎岁发财户户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