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求甚解》评课稿(李延芝)

(2018-07-02 19:34:15)
标签:

教育

分类: 评课稿集锦

《不求甚解》评课稿

                                   ——把课堂给学生

                                               

10月11日初三语文备课组听了吴素洁老师上的《短文两篇》中第二篇马南邨的《不求甚解》现就整堂课的教学做如下简评:

《不求甚解》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五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作者围绕“不求甚解”展开议论,谈论了他对读书问题的看法。文章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使得内容丰富,论证严密。这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驳论文,由此可见其地位举足轻重。学好这一课,有助于学习本单元下一篇课文——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同时为学生今后学习驳论文奠定基础。

一、新课学习

吴素洁老师由上节课所学内容培根的《谈读书》说起,让学生们诵读了培根《谈读书》中的一些名言警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吴老师说:“……读书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让去读书呢?怎样选择书来读呢?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马南邨的文章《不求甚解》 ,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不求甚解”是陶渊明的一句名言。如何理解作者以此作为题目的意思呢?学生的发言解决了这个问题。不求:不追求。 甚解:比较深刻的理解。作者以此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完成了文章的解题,又在学生的发言中学习了本文的作者简介。在学习本文的作者简介时,吴老师着重指出了有关作者的三个知识点:笔名,主要作品,与人合作的作品。

整体感知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将让学生受益终生。在这个环节,吴老师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批驳什么?

2、本文的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3、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前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阅读课文后能够明确。后一个问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把握。5分钟不到,一个学习小组已经将出示的三个问题解决。吴素洁老师在巡视时公布了这个小组的进度。又用了不到2分钟,分组讨论结束了。吴素洁老师开始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推举一名学生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在发言中讲述了本文的中心——作者对读书的看法。吴老师又用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探讨本文的写法。为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本文的写法的问题),吴老师引出学生以前学过的另一篇吴晗的文章《谈骨气》,并将《谈骨气》一文的写法与本文的写法作了比较。在学生口述了自己对这两篇文章比较而得出的认识后,就开始了对文章重点的局部探究。再次由文章的开头入手探究本文与以往其他议论文写法上的根本不同,明确了立论与驳论的区别。多媒体幻灯片出示:立论、驳论。并解释了驳论的定义。

不到20分钟的时间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一文的学习告一段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制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因此,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吴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二、“拓展阅读”的学习

“拓展阅读”这个环节,吴素洁老师让学生们阅读分发的一篇文章,这就是雷抒雁的《乱翻书》。

吴老师用多媒体幻灯片出示雷抒雁《乱翻书》一文的阅读问题:

1.给文章最少做一处批注。

2.文章以“乱翻书”为题,写到了哪些“乱”?

3.你认为作者针对读书的话题阐明了怎样的主张?

学生诵读文章后,便自行解决出示的阅读问题。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吴素洁老师不停的在学生中间巡视。这时我也起身观察了一下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情况。我看到的20多位学生所做的文章批注竟鲜有雷同。学生们有的直接批注在报纸的文章上,有的则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这样的自主阅读学习,的确发挥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个性阅读。

这节课的最后10分钟是这样度过的:

学生用5分钟时间发言交流吴素洁老师出示的三个阅读问题,剩余的5分钟让学生们谈谈了解了培根的读书观念,马南邨的读书观念,雷抒雁的读书观念后,自己对读书有了什么认识。

本节课就在一位学生对读书的精彩陈述中结束了。

整个一节课在吴素洁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完全融入到了阅读学习中。吴素洁老师所设计的阅读问题对推动学生深入文意的解读,写法的探究,起到了恰当的引领、点拨作用。

三、我的简评

老师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把握全文,总结全文,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内容上的总结,也给学生一个思想上的升华。因此,课堂小结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环节,吴老师总结作者的读书观希望能够借此引发深入的思考,拓展思维空间。因为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这篇杂文重史识、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文章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然后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再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例证法:以诸葛亮、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理解精神实质。对比论证法: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曾经为《北京晚报》写专栏文章的马南邨,是十分善于从平常现象娓娓道来,浅显通俗的阐明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不求甚解》一文的开头他就用:“一般人认为,……其实也不尽然。……虽然……但是……”这样一个语言形式,引出批驳的靶子。

上面这些,都是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应当有所体现的。备课时的阅读问题设计更应该在这些方面做精心的准备。也就是说阅读问题的设计还要更具有文章的写作个性和语言个性,学生的阅读才会篇篇有得,而不至于流于形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