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哮喘病,齁喘,鼻渊,嚏喷涕流,流清涕。紫苏姜苓汤,燥土疏木、温中降浊,十余剂

(2024-01-22 07:08:13)
标签:

中医

黄元御,灵素微蕴,齁喘解

赵彦威,齁喘,秋冬病作,嚏喷涕流壅嗽发喘,咽喉闭塞,呼吸不通,腹胀呕吐。得后泄失气,稍差胀微,则病发略减。少时素患鼻渊。二十余岁,初秋晚食后,偶因惊恐,遂成此病,自是不敢晚饭。嗣后凡夜被风寒,或昼逢阴雨,或日昃饱啖,其病即发。发则二三日,或八九日、二十余日方愈。病十二年矣。

此其素禀肺气不清。肺旺于秋,主皮毛而司收敛,肺气清降,则皮毛致密风寒不伤。肺气郁升,皮毛蒸泄,凉风一袭,腠理闭敛。肺气膹塞,逆冲鼻窍,鼻窍窄狭,奔气迫促,出之不及,故嚏喷而下,如阳郁阴中,激而为雷。肺气遏阻,爰生嗽喘。津液堙瘀,乃化痰涕。

肺气上逆之病也,而肺逆之原,则在于胃。脾以太阴而主升,胃以阳明而主降。经脉别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脾之升也。逆调论: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下行,是胃之降也。盖脾以阴体而抱阳气,阳动则升,胃以阳体而含阴精,阴静则降。脾升则肝气亦升,故乙木不陷,胃降则肺气亦降,故辛金不逆。胃气不降,肺无下行之路。是以逆也。

肺胃不降,病在上焦,而究其根本,则缘中气之虚。中气者,阴阳升降之轴也。盖太阴以湿土主令,阳明从燥金化气中气太阴阳明之间,和平无亏,则阴不偏盛而阳不偏衰,燥不偏虚而湿不偏长,故脾胃转运,升降无阻。中气虚损,阴旺湿滋,堙郁不运,则脾不上升而清气常陷,胃不下降而浊气常逆,自然之理也。

饮食入胃,脾土温燥,而后能化。阴盛土湿,水谷不消,中焦壅满,是以作胀。胀则脾气更陷而胃气更逆,一遭风寒,闭其皮毛肺气郁遏,内无下达之路,外无升泄之孔,是以冲逆咽喉,而病嗽喘。雨降则湿动,日暮则阴隆,病所以发也。日昃阳衰,阴停不化,中气一郁,旧证立作,故不敢晚饭也。吐泄去其陈宿,中脘冲虚,升降续复,故病差也。是其虚在中气,而其起病之时,则因木邪。以五情之发,在肾为恐,在胆为惊。胆以甲木而化相火,随戊土下行而温癸水相火蛰于癸水之中,肾水温暖则不恐,胆木根深则不惊。平日湿旺胃逆,相火之下蛰不秘,一遇非常之事,动其神志,胆木上拔而惊生肾水下沦而恐作。己土侮于寒水, 故脾气下陷,戊土贼于甲木,故胃气上逆。初因惊恐而病成者,其故如是。奇病论;惊则气上,举痛论:恐则气下,上下反常,故升降倒置,此致病之原委也。

法当治中以培升降之用,燥土而拨转运之机,所谓发于钧之弩者,由一寸之机,转万斛之舟者,由一桪之木也。

南齐·褚澄有言:上病治下。凡病水火分离,下寒上热,不清心火,而温肾水,较之庸工,颇为得矣,而总不如治中。中者,坎阳离阴交媾之媒。此义得之《灵》 、 《素》 ,读唐宋以后书,未易生兹妙悟也。

证即伤风之重者感冒之初,内有饮食,外有风寒,法宜理中而兼发表。表解后,温燥水土,绝其寒湿之根。盖饮食未消,感袭风寒,湿土堙瘀,肺气不降。风闭皮毛内郁莫泄,表里皆病,故内外兼医。彦威病用燥土疏木、温中降浊之剂,茯苓甘草干姜细辛橘皮半夏桂枝砂仁,十余剂,不再作。



紫苏姜苓汤
  苏叶三钱 杏仁三钱 橘皮三钱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甘草二钱 砂仁二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若皮毛闭束,表邪不解,则加麻黄。若言语谵妄,内热不清,则加石膏。
黄元御,紫苏姜苓汤,治齁喘,嚏喷涕流。  苏叶15克(后下) 杏仁15克(打碎), 橘皮15克, 姜半夏15克, 茯苓15克, 干姜15克, 炙甘草10克, 砂仁10克(后下), 生姜15克。后下,关火前3分钟许入煎锅。入锅前浸湿透。  煎大半杯,约150毫升许,一次服完,热服,服后加多衣服保暖。日服1次。先2剂,服2天。需要连服10剂以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