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2日

2024-10-02 08:01:03
标签: 郭泰运 木版年画创新 文化 老有所乐

朱仙镇文化苦旅(连载)

声明

 本书绝大部分都是我辛辛苦苦得来的第一手资料,体现了一个苦字。也许每个作者都会把自己所得再汇编成书,当做自己的孩子,钟爱有加。故,本书每篇个人资料都不允许转载和引用。版权属于我,有擅自引用或者剽窃都是违法行为,为保护个人版权,特此声明!

上篇

八、朱仙镇人物

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其体例是“纪传体”,也就是以写人为主线辅以他们的故事。现在,我要写朱仙镇的文化,全面写就是吃力不讨好的蠢事。我也来个以人为主线,辐射四方,不知道能不能事半功倍。且行且珍惜吧。

我见过的郭泰运

尽管张继中和郭泰运各不相属,但艺术是相通的。所以,我在这里一并也把郭泰运其人其事都说了。

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我没有任何原因而到了位于包公湖西岸的开封市博物馆二楼,倒背双手,(装得)温文尔雅,慢慢踱步,参观玻璃柜里那些不知名更不懂的古陶瓷器皿和铁(合金)制品。不过,这些对我来说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倒是转到了头儿,才见到一位虽不老态龙钟倒是清癯而身材高大的老先生正坐在那儿印刷木版年画。

我就以无知者无畏,直言问他现在怎么还兴这个?我的意思就是你们印的都是古旧故事和人物,怎么就不思进取和创新呢?

你不知道,这也是文物嘞。他的意思是不是就是他的木版年画也像那些玻璃橱柜里看着陈旧其实历史意义深远的文物?

他忙于干活而始终没有抬头,也没有更多的回答。现在我只好借用别人的资料,用老先生的作品,简单地介绍一下现在已九十有余依然工作着的郭泰运老先生。

至于郭泰运和张继中都是搞木版年画的,他们有无互相依托借鉴之处。这里嘛,很难说。仅就问世的作品看,的确有互通之处;但看其出身历史和现在的归属,似又有......我不是研究这个的,恐怕说了外行话,到此打住吧。

后来又看到,宣传他的事业和形象的字画就在博物馆外的铁栏杆上挂着。文字说明是郭泰运先生正埋头工作,或雕版或印制些我不甚了了的木版年画作品。再想起他在馆内的面目,两相对比,差不离儿。


附:简介:

郭泰运(曾用名郭太运),男,汉族,19251月出生,开封县曲兴人。2007年,被文化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他13岁入开封最著名的门神(年画)作坊之一的“云记老店”(店主刘子云)做学徒,出师后与师兄谢合彬合作后来自立店号“泰盛”;1961年,开封成立“年画社”,他被吸收社刻版、印画;1983年,开封市成立“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社”,郭泰运任古版研究室主任,对不同时期、不同店号的雕版和资料进行修补、复制和整理;2004年,他受聘于开封市博物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工作。从艺七十年,他的年画设色、构图、制作,可称工艺精湛倾其一生抢救、搜集、整理濒临灭绝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开封朱仙镇年画兴衰发展的见证人。同时,郭泰运摒弃传男不传女、传子孙不传外人等狭隘、保守思想,于2008年收三名博物馆具有大学美术本科学历的年轻人为关门弟子,把近七十年的经验和手艺倾囊授。

从张继中和郭太云两位传承人,你还不能了解木版年画的滥觞?

朱仙镇木版年画从唐朝因皇家需要而被社会承认,近两千年来,十几代人不懈努力,又几经风雨才有了今天的发扬光大。而我能在短时间对其产生深厚感情,也是因所闻所见和苦苦采访所得。

不是我说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而是有据可查的。除了唐太宗驱鬼辟邪的传说,还有更多的证据。即使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报道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也不过是近十几年的新鲜事,但由于人们的崇拜特别是头脑灵光的奇人,不断加以新的功能强大的软件,在网上你只要输入“木版年画”,就会显示我说的结果。

朱仙镇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这恐怕不是我的结论。我搬家于此,虽属无奈。但又恰恰能够一边享受着田园风光,一边汲取着文化素养,岂不是又成了好事。所以,这儿除了大病到大医院不方便,其它嘛,我就像到了桃花源,要我再度“刘郎”,还要看个够嘞。

三年多了,我无憾矣。

最近,在汴京饭店西邻的“第一楼”学友聚会,其走廊和大厅里都看到了木版年画的身影。不用说,一眼便知,那是朱仙镇的杰作。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