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妈妈和孩子》教学反思
(2019-01-03 15:41:43)分类: 教学 |
《妈妈和孩子》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8课的内容,属于本学期的“欣赏·评述”领域。本节课需要欣赏、感受美术的作品多样性与媒体特点,通过欣赏活动认识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初步学会观察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并简单发表对作品的看法。只有通过感受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母与子”的主题中的情感,对母爱有新的体会并能感受世间母爱的伟大,才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在本课所选作品中,首先展现的是从色彩、造型上最接近儿童的农民画,潘常旺的《母与子》,采用了极为夸张的色彩与造型,表现了母亲将孩子高举过头的兴奋情景,画面上的装饰纹样饱含中国陕北民间特色,这些对小朋友今后的绘画会有一定帮助。美国女画家卡萨特的《洗澡》,反映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幕,妈妈做的是那么认真、熟练,从那张平静的脸上,不难看出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真爱。珂勒惠支的素描作品反映了在特殊时期,母亲用自己的臂膀保护孩子的一瞬间,作品用粗犷的线条,简练的明暗勾画出母亲坚定而又惊恐的面容,手臂下的三个孩子蜷缩在一起,此刻,妈妈的怀抱是最安全的港湾。在他们眼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恐惧,也充满了对妈妈的信任,战争中的一家人,爱是他们的全部。毕加索的雕塑总能让人感到意外,这尊雕塑不仅母猴与小猴的形态十分夸张,而且在选用材料上一样独出心裁,看!一辆汽车改装的猴头,你想得到吗?我们不能不佩服毕加索的创造力!松鼠猴是一张摄影作品,摄影师抓住了松鼠猴母子相互拥抱的一刹那,从它们的动作、眼神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母子之爱是世界永恒的旋律,它不光属于人类。木雕欢乐柱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现了母与子的温情,孩子骑坐在妈妈肩上,睡得那么香甜,母亲则从内心感到满足,整个雕塑以一节圆木完成。雕刻手法上精细与粗犷形成对比,原木的色彩更给作品添加了几分质朴。从妈妈的表情上不难看出,肩上的小宝宝是他最喜欢的人,不然她怎会有这样幸福的微笑。
在这节课上我们可以培养小朋友认真观察,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质疑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提高美术学习的兴趣及能力。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学生发表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观察、体会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母子情和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同时,加深对生活中、作品中“母爱”的理解。课堂上我让孩子们了解了艺术作品中除了绘画以外还会有许多种表达情感的媒材与表现方式(如雕塑)。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往往没有中高年级的学生来的长,因此如何让小朋友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美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课堂切忌呆板、按部就班。得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让他们对美术感兴趣。当我让孩子们意识到妈妈的无私、伟大、和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孩子们很感动,有的孩子还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在情感层面上孩子们意识到妈妈是多么的辛苦和不容易,而妈妈在付出这些的时候她们是幸福的,是不求任何回报的。情感烘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课堂上一边引导学生观察艺术作品,对作品的造型、色彩、画面情节予以描述、发表自己的感受的同时,适当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寻找与之相关的点。同时还可以用游戏、故事、观看动画、讨论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用讨论、交流、讲故事、语言引导、直观视觉材料提供等方法引导学生时,可以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妈妈是每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最熟悉的人,小朋友在儿歌、童谣中常常唱到的:最爱自己的妈妈。因此本课主题《妈妈和孩子》是小朋友熟知的,易于接受的内容。而妈妈究竟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爱?妈妈是怎样爱孩子的?妈妈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些问题恐怕一年级小朋友从来没有注意观察、体会过。本课就引用了不同表现形式以妈妈和孩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来展现妈妈与孩子的亲情。从而让一年级的小朋友,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母子之情,认识多样的表现形式,学习观察艺术作品,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本课可采用自主学习方式,使学习者在学习中有情感的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