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5则

甲骨文“若”和《释甲骨文第六百零八字——衄》《释甲骨文第五百九十三字——阅》都以“肉”为声符,是相关字,在商代发音接近“肉”。
617《甲骨文合集》19807鼻子形,漏孔,标志鼻梁,象形字,释为“頞”,东汉·许慎《说文》頞,鼻茎也。从页,安声。《素问·气厥论》则辛頞鼻渊。《孟子·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此字现在释为“自”,是错误的。甲骨文中还有“娥”“阿谀”以“頞”为声符,如果错释为“自”,则一错百错。
"頞”可以作为自称,和关中方言中自称“额”是一致的。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佟湘玉的口头禅“额滴神啊”,是甲骨文发音绵延至今的一证。
甲骨文“頞”的发音可以与甲骨文“娥”“阿谀”相互印证。
而且根据“頞”的发音推断,现在释为“我”的甲骨文发音也接近“e”。
618《甲骨文合集》9741以“女”为意符,以“頞”为声符,释为“娥”,女子美好貌。帝尧之女舜妻娥皇字也。秦晋谓好曰侄娥。这个字也可能是长音字“娥皇”。
有网友提到“娪”字,应该与“娥”同源。
甲骨文“娥”以“頞”为声符,如果将“頞”错释为“自”,是释不出“娥/娥皇”字的。
商朝“頞”“我”发音接近“e”,“娥”“蛾”“鹅”“饿”等字发音是佐证。
619《甲骨文合集》1958以“頞”为声符,以一人向上捧状为意符,释为长音字“阿谀”,迎合谄媚。《汉书·匡衡传》:“於是司隶校尉
王尊 劾奏:‘ 衡
谭 ……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諛曲从,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
甲骨文“阿谀”以“頞”为声符,如果将“頞”错释为“自”,则释不出“阿谀”。
620《甲骨文合集》137一足形,下方为重文符号,会意字,释为“重”,两脚重叠着站立,不敢迈步。形容非常畏惧。西汉贾谊《过秦论》:“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甲骨文表示足部的动作“重”和建筑术语“重”是相关字,两者发音必须一致,不能孤立解释。
甲骨文建筑术语“重”,也就是“四阿重屋”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