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3则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甲骨文“鹾”以“次”为声符,发音由“次”确定,甲骨文其他以“次”为声符的字都是“鹾”的相关字。如《释甲骨文第五百七十四字——崔崔》《释甲骨文第五百七十三字——蹴》。
《释甲骨文第五百八十一字——醯》可以与此条对照观看,商朝最重要的两种调味品,鹾和醯。
《大盂鼎》“(虘又)酒”通假“醝酒”,指白酒,对甲骨文“鹾”发音有一定佐证作用。
612《甲骨文合集》13934以手拿戒尺或者算筹状为意符,表示教导,以“次”为声符,释为“刺”,特指臣下对君上的教导。《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甲骨文“刺”和我在《释甲骨文第三百六十二字——讹》释的“讹”是相关字,都有教导意。
甲骨文“刺”发音由“次”决定,甲骨文、西周金文中凡以“次”为声符的字,都可以印证“刺”的发音。
613《甲骨文合集》28058以鼻子状为意符,以太阳神鸟祭坛“雋”为声符,释为“齅”,用鼻子闻味道。《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之则甘,嗅之则香。”
《说文解字》“齅:以鼻就臭也。从鼻从臭,臭亦聲。讀若畜牲之畜。”可推知商朝“齅”不读现代读音xiu,而应该发音接近xun。
甲骨文“齅”是形声字,后世写成“齅”以后为会意字,且受“臭”部影响,逐渐演化为现代的读音。
甲骨文中以“雋”为声符的字,以及鸟立高台刻符(“雋”或者“鵔”)、《父辛尊》中的“雋”通假“尊”,可佐证甲骨文“齅”的发音。
甲骨文“吸”“吁(见《释甲骨文第五百八十四字——吁》)”商朝都是鼻子形部首,包括“齅”,现代都写作口字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