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5则

甲骨文“梅花”枪的声符是《甲骨文合集》11176的“霡霂”,以倒山形表示天空,以“目”为声符,现代一般写作毛毛雨,或者濛濛细雨。《诗经·信南山》“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
“梅花”枪和“霡霂”的发音和意义须通盘考虑,不能孤立解释。
597《甲骨文合集》4090以“贝”为意符,以周转义为声符,释为“僦”或者“赇”,租赁时付的租金或者行贿时的贿金。《商君书》令送粮无取僦。《汉书·刑法志》吏坐受赇枉法。
商朝商业发达,各种经济术语完备。“僦”或者“赇”一般指无实物交易,又达不到酎金那样神圣。
“僦”或者“赇”的发音和意义,也需要对照酎金确定,两字发音接近。
《甲骨文合集》36747以“贝”为意符表示与货币有关,“示”为意符表示和祭祀有关,“丑”为声符,释为“酎金”的“酎”,诸侯助祭的货币。
从上面意义分析,《诗经·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球”通假《甲骨文合集》36747的“酎”,而不是《甲骨文合集》4090的“僦(赇)”
598《甲骨文合集》29711以“贝”为意符,以“鬼”为声符,释为后挫音字“会计”,有时写作“会”,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孟子·万章下》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周礼·小宰》听出入以要会。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
甲骨文“会计”的发音接近“龟兹”,qiu ci,后一音短促,为后挫音字。
以下解释如何推演甲骨文“会计”的发音。
主要以两个地名确定“会计”的发音。
一,为中原郐国。在《散氏盘》写作“(谷出)仇道”,其北是“眉眉”道,即西周沫国,文献多写作卫国,当时在河川以北,大致在今郑州贾鲁河以北。《散氏盘》还出现“眉眉”道未来的都城“芻仇”,即“楚丘”,“楚丘”靠近“芻道”,也就是西周楚国,靠近“厂湶”,西周汳水,阪泉,楚文化称为汉水,大致在今郑州熊儿河一带。
《散氏盘》显示卫国和楚国都在今郑州境内,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阪泉改名为熊儿河,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散氏盘》显示元朝彻底改造过中原地名,则根据元朝以后资料推演的三代地理均不可信。
郐国应该是《小盂鼎》“鬼方”,甲骨文“鬼方”,值得注意的是“鬼方”的“鬼”和甲骨文“会计”的声符一样,应读作“qiu”,和商朝青铜器常见亞醜铭文发音接近。
二,为接近西域龟兹的地名。西晋元康五年(295年)置会稽县,治今甘肃省玉门市西北玉门镇附近。属敦煌郡。此地和《丝路山水地图》《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地理推演出的龟兹地名非常近,尚不能确定是否是一地。也可能是“酒泉”的对音或者“瓜州”的对音,这几个发音都很接近。
我在前面的文章谈过,商周表示“龙”主要有两个词,一个是“龟兹”,指龙,作地名时意译为西域龙城,此词应为古羌语,现在主要流传在藏语中,如舟曲。流传到西方称为特洛伊城(Troj)。第二个是发长音的“龙——”,西周金文一般写作“不(不不)鲁”,指长双翼的青龙,此词现在主要流传在蒙古语中。
由此推演,《今本竹书纪年》:“(禹)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会稽山”有可能是中原的会稽山,从商周“会计”发音推断可能是具茨山,不是现在绍兴的会稽山。
另一个可能性是今瓜州附近的会稽山。《丝路山水地图》显示“阿丹城”为古希腊(西周猃狁)雅典,“鲁城”为西域鲁迷古罗马,脱辛对应今托克逊,“苦先新城”在今奎先达坂附近,撒马尔罕在今焉耆盆地,则亚历山大大帝最后驻跸的巴克特里亚应为巴楚县(巴克楚尔),古希腊文化为中国本土文化,西周猃狁。
中国已经出土很多古希腊风格文物,不要被西方史学洗脑,认为那些是外来文化。
如果大禹会诸侯的会稽山是“阿丹城”附近的会稽山,怀疑是今甘肃瓜州南“朱家大山”。

599《甲骨文合集》18341以“贝”为意符,以“稚”为声符,释为“值”,价值。《乐府诗集·陌上桑》“可值千万金”。
甲骨文“值”的发音由“稚”决定,两字是相关字。并根据两字流传至现代的发音,推断商朝“值”发音接近zhi。

600释到甲骨文第六百字,算是一个小里程碑,谈一些感想。
有人问我,释出一个甲骨文国家奖励十万你知不知道?
我知道。
为什么不去发表?
我的研究不在纸质刊物上发表有很多原因。我举其中之一。孙膑给庞涓担任主编的《魏国军事评论》投稿,卞和给玉工担任主编的《楚国琳琅》投稿,能发表吗?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只要地基深、结构牢,城邦建在纸面上还是网上,结果是一样的。我刚开始论证古希腊文化、景教、佛教、古波斯、古罗马都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有多少人觉得匪夷所思?随着几十、几百个地名相互印证,甲骨文几十个、几十个地出现梵文音、义,这一切是不是又觉得顺理成章?
浚其源,淈其泥,扬其清,荡其浊。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太阿虽在匣中,剑气夜冲斗牛;飞龙虽未在天,四海闻其吼怒。天时、地利、人和,悉趋完备,中华文明必将重新立于世界文明之巅。
《甲骨文合集》9798两个方框叠加一角,会意字,一个方框表示真相,一个方框表示表象,释为“象”,象征。这是一个可以证明佛教起源于中国的字,通“相”。
甲骨文“象”字主要根据西周金文“赤相芾”确定意义和发音。西周金文“赤相芾”指红色的、装饰有象征意义图案的蔽膝。《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其中“象”的意义和甲骨文“象”、西周金文“赤相芾”的“相”一致。后世龙袍十二章纹意义与此类似。
《丝路山水地图》与《大唐西域记》地理比对,“脱辛”对应今托克逊,“苦先新城”在今奎先达坂附近,“撒马尔罕”在今焉耆盆地,玄奘取经走的是南疆路线,古印度为唐代羊同,大致在今西藏北部,佛教是中国的本土文化。
则黄帝索玄珠,得之罔象,“罔象”是“无象”或者“无相”的早期形式,指不执着于表象。“罔象”应与文殊菩萨同源。
《丝路山水地图》显示“阿丹城”应为古希腊(西周猃狁)雅典,“鲁城”应为西域鲁迷古罗马,脱辛对应今托克逊,“苦先新城”在今奎先达坂,“撒马尔罕”在今焉耆盆地,亚历山大大帝最后驻跸的巴克特里亚应为巴楚县(巴克楚尔),古希腊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
所以文殊菩萨应为古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根据中国文化还可以戳破西方流传的一个谬误。文殊的道场是五台山,而不是阿丹城。西方分不清五台山和阿丹城,误传雅典娜是雅典城的保护神。
商朝“象”的发音可以根据佛教“相轮”流传到日本的发音确定。“相轮”为塔刹中段一圈一圈的环,环环相连,用在塔上作为种仰望观瞻的表识,起着敬佛的作用。日语发音“そうりん”,接近少林寺的发音,“少林寺”可能是相轮寺的意思。商朝“象”发音应接近“sao”。
另外,“无象”流传到日本成为谎言“嘘(うそ)”的发音,即《诗经·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无良。”“无纵”,“无纵”通假“无象/无相”,是佛教起源于中国的又一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