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3则

《甲骨文合集》18218第三条卜辞、18219以“坼”为声符,以“坍(冉土)”为意符,释为“巇”,裂缝;缝隙,比喻可乘之机。《鬼谷子》抵巇之术指防微杜渐。
甲骨文中“巇”和《甲骨文合集》18214、18215中“蠵”都以“坼”为声符,是相关字。
《甲骨文合集》18214、18215以“坼”为声符,以“龟”为意符,根据流传至今的文化,释为长音字“玄武”,一种大龟。如果释为一个字,应为“蠵”,或者赑屃的“屃”。曹操《龟虽寿》“神
龟虽寿,犹有竟时”,“神龟”应指“玄武”。
甲骨文“玄武”与《甲骨文合集》18218、18219“巇”都以“坼”为声符,是相关字。
“玄武”是中国上古神话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神兽。
《丝路山水地图》“脱辛”对应今“托克逊”,“苦先新城”在今奎先达坂附近,所以从“脱辛”开始,《丝路山水地图》绘制的是南疆地图。玄奘取经走的是南疆路线,到达的古印度是唐朝羊同,故佛教是中国本土文化。
所以《楚辞.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写的是古印度(羊同)神话“搅乳海”传说,托起曼陀罗山的神龟就是马王堆帛画中蠵龟,缠绕着蛇的神人是缠绕曼陀罗山的那条大蛇蛇王瓦苏基。
屈原所说的“山抃”指用曼陀罗山搅拌乳海,也就是“山(搅)拌”。
现代西方世界史为了维持撒马尔罕在乌兹别克斯坦、古印度在今尼泊尔的结论,将玄奘强行降智,走更远更险的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路线,违反常识。
商朝的神龟“玄武”对应雍仲苯教中的宇宙神龟“卢瓦尔”,其腹部是九宫八卦图。传说上古之时,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图象,应指此神龟。
《甲骨文合集》29711、29712左侧字符表示太阳初生时放射的光芒,右侧表示人在祭拜,指事字,释为“朝”,指祭祀太阳神。
《诗经·大雅·大明》“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记载周朝建立是在清明节举行“朝日”大典,“大明”是太阳神的神号。
屈原《天问》“会鼂争盟,何践吾期?”“鼂”通假“朝”,说明周朝建立时举行祭日大典。
《诗经·大雅·大明》时间和《逸周书·世俘解》时间相比对,“维四月乙未日,武王成辟,四方通殷,命有国。”既是四月初一乙未,又是清明节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1045年4月15日。
则武王克商的甲子应为公元前1045年3月15日,惊蛰。武王伐纣、建立周朝择日选的都是节气日。
上述日期天象不符合《左传》“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说明《左传》所述的天象是武王第一次伐纣,公元前1047年底。
现在的研究者经常将第一次伐纣的天象和第二次伐纣成功时的天象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