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4则

《甲骨文合集》32164以“田”为意符,指示路径状,会意字,释为“畛”,土地地块儿边上的小路。《周颂·载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毛传》:“畛,埸也。”《经义述闻》卷二十七:“畛,谓地畔之径路也。”
从“畛”字在西周神职人员的称谓和商周“畛”邑两方面可以印证此字为“畛”。
甲骨文“畛”字,现在一般写作“曾”,在石鼓文《虞人》写作“曾”,“曾受其享”。从石鼓文《吾车》祭天用“特”牲,射牲用天子彤弓;《作原》旗帜“夏”为天子旗帜旌夏,纹饰“二日尌五日”,为天子旗帜纹饰日月五星推断,石鼓文记载的是周成王岐阳大蒐。“曾受其享”指曾人享用献祭,“曾”相当于《诗经》“尸”,为指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穆天子传》周穆王西征昆仑前祭河“曾祝佐之”,盛姬葬礼多有曾祝参与,“曾祝敷筵席設几”。石鼓文和《穆天子传》相互印证,西周曾人相当于商朝貞人。当然,此“曾”只是形象似“曾”,实际源自甲骨文的“畛”字。
《丝路山水地图》“脱辛”应为今托克逊,“苦先新城”“苦先旧城”应在今奎先达坂附近,则《丝路山水地图》“脱辛”以后绘制的是南疆地图。可知玄奘取经走的是南疆路线,所到达的古印度为唐朝羊同,佛教为中国本土文化,大致起源于今西藏北部。
所以商朝貞人,西周畛人/曾人,演化为佛教僧人。
《散氏盘》和《中甗》地理相比对,“曾”应为《散氏盘》“畛”,春秋轸国。《中甗》大部分地名都在《散氏盘》中出现,即使不出现者也能推出相对位置。
《中甗》“登”应为《散氏盘》“登”,甲骨文“登”,西周邓国。
《中甗》“噩”为甲骨文“噩”,《噩侯驭方鼎》“噩”,夏朝“陑”。《噩侯驭方鼎》显示“噩”与“坏”临近,即夏朝有扈氏,春秋郑国扈邑。因噩与畛相邻,所以西周噩国应为楚国附近的贰国,《散氏盘》“芻道”为西周楚国,与春秋地理吻合。
《中甗》“中”邑为商朝仲伯辖地,甲骨文“冲方”,《士山盘》记载仲山甫曾奉宣王之名辅佐中侯。《邢侯簋》中“重”邑,与“(亯京)”“州”邑相邻,《散氏盘》中“(亯京)”“州”邑均属于东虢,为甲骨文“(亯京)”“州”邑。
《中甗》“州”即《散氏盘》“州”,甲骨文“州”,《鬲比盨》《散氏盘》时期都属于东虢,春秋时期楚国附近的州国。
因《散氏盘》西北起于“(工隹)”,即甲骨文“(工隹)”,今荥阳鸿沟,东南至“大沽”,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大湖村,所以上述地名都在今郑州境内。
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将《散氏盘》“厂湶(汳水、阪泉、楚文化汉水)”改名为熊儿河,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屯278以人为意符,以“辛”表示杀伐果断,根据谥法“克杀秉政曰夷”,释为“夷”。周夷王烹齐哀侯,应该用屯278这个“夷”字,《逨盘》用了有半个“行”字旁的“夷”,是一种避讳写法。
甲骨文“夷”和《甲骨文合集》27800“夷”是相关字,但不是同一个字,意义不同。
397《甲骨文合集》27800以半个“行”字为意符,表示趋势,以屯278“夷”为声符,释为“夷”,平坦、使平。《诗经·周颂·天作》: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上述字形与《毛公鼎》比对,可推知毛公名为“夷”,为避周夷王讳,写作夷+日。
毛夷应在周厉王初年受册命为冢宰,在此之前已经是举足轻重的卿士。《五祀卫鼎》、《裘卫盉》中“伯邑父”应指毛夷。
《十三年(疒興)壶》是懿王十三年器,唯十又三年九月初吉戊寅,公元前903年8月31日,3:28朔,彼时还没有周夷王的王号,毛夷得以以自己的本名出现,写作“夷父”,写法接近《甲骨文合集》27800。
《甲骨文合集》21306乙以表示肥胖的“腯”为声符,指示女子胸部为意符,释为“敦”,指乳房圆、大、聚拢。《诗经.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诗经·大雅·生民之什》“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甲骨文另有以“腯”为声符,女子为意符的字,释为“敦”,释为“笃”等,多指性格品行。《甲骨文合集》21306乙“敦”指乳房圆、大、聚拢的审美,和红山女神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