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7则

标签:
历史收藏杂谈文化 |
《甲骨文合集》28012第三条卜辞以“目”为意符,以“矢”为声符,释为“矖”,盯着远方仔细看。《后汉书•马融传》“目矖鼎俎,耳听康衢。”鲍照《瓜步山楬文》“北眺毡乡,南矖炎国”。
商朝“矖”流传到英国,演化为现代英语表示看的see。
或者说英语“see”,日语“视”模仿的是中文“视”的古音“矖”。
商周中文流传到西方的词语比较多,比如甲骨文对最高神的尊称“朕事”,《秦公簋》称为“朕祀”,《疒興钟》《史墙盘》中“角戠”,流传到西方为古希腊文化中的“宙斯”。中国节令食品“角黍”“饺子”的名称可能与商朝时“朕事”崇拜有关。
《折觥》“木羊册”流传到西方为“弥撒”。
古希腊文化和景教(流传到西方为基督教)在中国的起源情况,详见为《《圣经》与西域》系列文章。
甲骨文“矖”为以“矢”为声符的形声字,以“矢”为声符的甲骨文另有“直”(见《释甲骨文三百四十六字——直》)、“彘”等。
《甲骨文合集》24453左侧字符为表示建筑的意符,右侧“甹”为声符,释为“逞”,表示放纵、放任,释为“成”,指建筑的层数。《周礼·秋官·司仪》:“令为坛三成,宫旁一门。”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三成,三重也。”《尔雅·释丘》:“三成为 崐崘丘 。”
郭璞 注:“
崐崘山 三重,故以名云。”《文选.谢朓.观朝雨诗》:「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屈原《天问》“增城九重,其高几里?”“重”应通假“成”,指层。
从甲骨文“成”字、“阿”字推断,“四阿重屋”应为四间耳房、双层楼阁式建筑。类似河北正定隆兴寺内的摩尼殿。
《散氏盘》中表示“匡”邑的“(甹兄)”字形,“甹”也是放纵、放松的意符,“兄”为声符。《作册吴盉》匡邑亦出现,与南林临近,即甲骨文中“南林”。
《甲骨文合集》14792以“陟”为声符,以“火”为意符,释为“炙”,烧烤。《说文》“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甲骨文“炙”和“陟”是相关字,“炙”是以“陟”为声符的形声字。
《散氏盘》中属于东虢的“(攸火)”邑,构字方式与甲骨文“炙”相似。“(攸火)”以“攸”为声符,火为意符,释为“挑”,北京话“锅挑儿”的“挑”,指在锅中煮熟趁热吃。“(攸火)”邑即甲骨文“攸”邑,春秋为属于庸国的“鯈”邑,大名鼎鼎的夏朝鸣条。根据《散氏盘》地理,在今郑州境内。《鬲攸从鼎》东虢和卫国争夺“攸”邑,可印证《散氏盘》地理。
根据《散氏盘》地理,鸣条和“州”邑、“(亯京)”临近。“州”即甲骨文“州”邑,《鬲比盨》中“州”邑属于东虢,春秋时期曾属于郑国。“(亯京)”即甲骨文“(亯京)”,商朝旧都“相”,在今郑州境内。
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散氏盘》“厂湶(汳水、阪泉,楚文化汉水)”改名为熊儿河,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甲骨文合集》31274左侧为表示建筑的意符,右侧“吕”表示脊柱,菱形常出现在商周青铜器神兽的眉心,指灵性、灵物,右侧为会意字,释为“髓”,指骨髓为声符,整体释为“隧”,指墓道。
目前考古发现的甲字形、中字形、亚字形墓葬的墓道应为“隧”。
《国语·周语中·襄王不许请隧》“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晋文公本来符合两条“隧”的礼制,请求四条“隧”比肩天子的礼制,被襄王拒绝。
392《甲骨文合集》20346以“足”为声符,三个点表示“ ......的样子”,释为“睟”,滋润的样子。《文选·左思·魏都赋》“魏国先生,有睟其容”。三个点不能释为三点水,和甲骨文中其他水流状字符不同。
从发音和意义推断,现代口语中“水灵”和甲骨文“睟”有一定继承关系。
甲骨文“睟”的发音与“水”接近,现代日语受此影响,“水”的音读是すい,su i。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说于桑田。”“星言”应指“悬鱼”,悬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装饰元素,位于悬山或歇山民居、宗教等建筑两端山面的博风板下面,垂于正脊而设。“夙驾”应指后世“草架柱子”。
建筑上的“悬鱼”发音接近甲骨文“水”/“睟”,谐音指代五行中的“水”,在古人观念中,运用在建筑上有防火作用。
甲骨文“睟”与“漼”“萃”“崔”是相关字。
393《甲骨文合集》9339以“目”为意符,以《甲骨文合集》20346“睟”为声符,释为“漼”,涕垂貌。《陸机·弔魏武帝文》指季豹而漼焉。
甲骨文“漼”是以“睟”为声符的形声字,和“睟”“崔”是相关字。
商朝“漼”应演化为垂泪的“垂”字。
394《甲骨文合集》24378以“山”为意符,以《甲骨文合集》9339“漼”为声符,释为“崔”,山高峻貌。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
《甲骨文合集》24378“崔”是地名,应为周朝齐国附近的“崔”邑,《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成请老于崔”。甲骨文中“崔”还有可能是鲁国附近的“趡”,第二种可能性小些。
“崔”不论相当于周朝“崔”还是“趡”,都应该在今郑州东部。《散氏盘》“楮”应为邾国,“城”应为郕国,“瀗”应为咸丘,“大沽”应为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大湖村,“(虘又)”应为甲骨文“(虘又)”——夏朝南巢、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南曹乡附近。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散氏盘》“厂湶(汳水、阪泉、楚文化汉水)”改名为熊儿河,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另外,根据《散氏盘》地理,商周中原与今山东半岛应有海峡相隔,今山东半岛应为海外三仙山所在地。可能因为地震或者黄河造陆,今山东半岛现在与中原相连,这也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