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5则

标签:
历史收藏杂谈 |
《甲骨文合集》19956以“索”为声符,四个点表示向内聚集,方框为意符,表示限制,释为“缩”,捆束。《诗经·大雅·绵》“其绳则直,缩版以载”。
甲骨文中外周有方框的字形基本都有约束、拘禁意义。
甲骨文“缩”为地名时,应指京索之间的“索”。《资治通鉴》,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散氏盘》西北起于“(工隹)”,即 甲骨文“(工隹)”,今荥阳鸿沟附近,东南至“大沽”,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大湖村,与春秋郑国有关的“州”邑“隰”邑在今郑州金水区,所以商朝“缩”邑,西汉“索”应在今郑州金水区。
元朝将河川(《清明上河图》中“河”)改名为贾鲁河,将《散氏盘》“厂湶(汳水、阪泉,楚文化汉水)”改名为熊儿河,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甲骨文“缩”是以“索”为声符的形声字。
《甲骨文合集》8032左侧容器状为意符,右侧粗葛布“綌”为声符,释为“洗”,盥洗时接水用的器皿。《仪礼·士冠礼》“夙兴,设洗直于东荣。”
甲骨文中以“綌”为声符的形声字较多,如《甲骨文合集》8354“纚”。
从甲骨文“洗”“纚”二字推演,官职“太子洗马”应通假“太子纚马”,指让太子车驾队伍(横向)有次序。
《甲骨文合集》8354左侧曲线型在甲骨文中一般指车行轨迹,为意符,右侧粗葛布“綌”为声符,释为“纚”,指车队(横向)有次序。《文选·司马相如<</span>子虚赋>》:“车案行,骑就队。纚乎淫淫,般乎裔裔。”
《道德经》“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先”通假甲骨文“纚”,使四匹马横向有次序。
“纚”为地名,应为《散氏盘》敖国国君划给散氏(蔡国/祭国)的“隰”邑,因临近蔡国,应为息国。在《散氏盘》中与“畛”相邻,应为轸国。“纚”邑在《鬲比盨》中写作“纟纟”,和“庚”——也就是春秋属于郑国的“京”相邻,当时属于东虢,《鬲比盨》出现的“州”邑,即甲骨文“州”邑,春秋郑国“州”邑,《散氏盘》时期仍属于东虢。
甲骨文“纚”“洗”“屣”等都是以“綌”为声符的形声字。
《甲骨文合集》36963以粗葛布“綌”为声符,以足为意符,释为“屣”,趿拉着鞋走,《后汉书·崔骃传》“衣不及带,屣履出迎。”
甲骨文“屣”和“纚”“洗”是相关字,都是以“綌”为声符的形声字。
甲骨文“屣”作为地名,应该和甲骨文中“纚”“隰”“濕”等其他以“綌”为声符的地名一样,指《散氏盘》“濕”邑,西汉河内郡“隰”,曾属于春秋郑国。
《散氏盘》敖国国君(甲骨文、《散氏盘》中写作“廼”)将“濕”“畛”二邑划给散氏小子眉眉,即祭公谋父,西周金文中的伯懋父。“濕”“畛”应为春秋息国和轸国。轸国应为东汉河内郡湛城,《后汉书·地理志》“有隰城。河陽有湛城。軹有原鄉。”原乡应为《散氏盘》“原道”,夏朝故都“原”,西周原国。
《散氏盘》另有“西”邑属于敖国,即甲骨文“西”邑。应为西汉属于汝南郡的细阳,《散氏盘》中出现若干属于汝南郡的地名,如“刚”,甲骨文“犅”,西周江国,东汉汝南郡江亭。《散氏盘》“芻仇”,曾经卫国的都城“楚丘”,曾属于汝南郡的赭丘。
根据散氏盘地理,上述地名都在今郑州境内。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洛川改名为索须河,《散氏盘》“厂湶(汳水、阪泉,楚文化汉水)”改名为熊儿河,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甲骨文合集》21256一棵棘树,中间为向两边无限延伸的直线,释为“棘”,数学概念垂直的直线。《诗经·斯干》“如矢斯棘”。商周“棘”意义接近现代“垂”,发音也应接近“垂”。
甲骨文“棘(垂)”和“直”为相关字,都是数学概念,一为垂直直线,一为水平直线,商朝数学和建筑学非常发达。
《诗经》中建筑术语很多,且多数流传至今。如“定之方中”为建筑术语“定方”,指确定建筑的中心点。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倌人”应指“勘人”,指根据风水确定建筑基址、划线的人。
“星言”应指“悬鱼”,是位于悬山式或歇山式屋顶的博风板下的垂于正脊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
“夙架”应指后世草架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