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5则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甲骨文合集》22206以“矢”表示笔直,以一段线段表示线段,会意字,根据《道德经》“大直若屈”,释为“屈”,指数学概念线段。“桃花五出”“四出山花”中的“出”通甲骨文“屈”,指等长的线段。
“大直若屈”的意思是长长的无限的直线,看起来象很短的线段一样。
商朝天文和建筑发达,甲骨文中出现大量数学名词,如“直”表示直线,“屈”表示线段,“截”表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角”表示角度,“圜”表示圆的周长,“犄”表示正方形的直角等。
甲骨文“屈”和《甲骨文合集》5128表示直线的“直”是相关字,和《甲骨文合集》2294“绌”是相关字。
《甲骨文合集》22206“屈”通假“追”,指一种祭祀。商周有若干种追祭,最重要的当数《利簋》“岁”,可推出武王伐纣甲子在惊蛰节气。
“直人”临近“訾”邑,临近单国,刘国,单国即《散氏盘》“单道”。
《左传》:文公元年,卫孔达侵郑,“伐绵、訾及匡”。“訾”邑临近“匡”邑,“匡”邑在《散氏盘》中写作“(甹兄)”,《作册吴盉》中“匡”邑写法同《散氏盘》。
《作册吴盉》显示“匡”邑临近“南林”。
综合西周金文地理,“直人”应临近“南林”,与甲骨文记载一致。
《散氏盘》西北起于“(工隹)”,即甲骨文“(工隹)”,东南止于“大沽”,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大湖村,所以《散氏盘》中“州”“隰”“(甹兄)匡”等与春秋郑国有关的城邑应在今郑州金水区。
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将《散氏盘》“厂湶(汳水、阪泉,楚文化汉水,《诗经》西周金文‘淮’)”改名为熊儿河,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甲骨文合集》32967“直尹解”应通假“致尹解”,表示致祭。
380《甲骨文合集》22094以“屈”为声符,以狭小密闭空间为意符,释为“绌”,指不足,施展不开。如相形见绌,左支右绌。《战国策·西周策》:“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仍可见甲骨文中“屈”和“绌”的关系。
《甲骨文合集》22206“屈”是数学概念,指线段。
甲骨文“绌”是以“屈”为声符的形声字。
《甲骨文合集》6959一张大网,一人奋力张开状,会意字,释为“罛”,一种大渔网,鱼罟谓之罛。——《尔雅·释器》。注:“最大罟也。”《诗经·卫风·硕人》施罛濊濊。
《甲骨文合集》6959“罛”邑为地名,应为老子故里“苦”。
《甲骨文合集》21853第二条卜辞,以鼎形“貞”字为声符,以两只手为意符,此字在《散氏盘》、石鼓文中只保留一只手的形象,根据《散氏盘》铭文,此字为发誓的意思,结合屈原《天问》“会鼂争盟,何践吾期?”此字释为“争”,指在神前发誓。由甲骨文“争”字推演,甲骨文“貞”字发音接近“貞”。
现代中国人发誓还有举起一只手的习惯。
《散氏盘》西虞国君“夨卑”争誓,敖国国君“廼卑”争誓将“畛”“隰”二邑划给散氏,散氏国君“小子眉眉”应为穆王世祭公谋父,散氏应为“蔡国(祭国)”。
屈原《天问》“会鼂争盟”,“鼂”应为甲骨文“召方”,西周金文写作“巢”,春秋郑国鄵邑;甲骨文、西周金文中“(虘又)”应为南巢,根据《散氏盘》地理,应在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南曹乡附近,南曹乡是受夏朝南巢影响形成的地名。
根据《诗经·大雅·大明》“会朝清明”和屈原《天问》“会鼂争盟”相印证,周武王伐纣胜利后,在“鄵”邑会盟,且这一天为清明节。与《逸周书·世俘解》的历日相比对,周武王宣布周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1045年4月15日,四月初一乙未,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