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释甲骨文5则

(2023-09-12 14:56:52)
标签:

历史

收藏

文化

杂谈

1

《甲骨文合集》36956以波动状为意符,以为声符,释为,指水波翻动。白居易《风雨晚泊》青苔扑地连春雨, 白浪掀天尽日风。
在甲骨文和《散氏盘》中都是地名,以下从其写法暂写作

商周地名有四种可能性,一为武王伐纣所至的鲜原;二是郑国附近的;三是楚国东北方向的弦国;四是邾国附近的咸丘。
根据《散氏盘》地理,武王所至的鲜原,应为甲骨文(亯羊),《散氏盘》邑,当时属于西虞,在井邑附近。井邑也就是甲骨文井方,西周井国,被晋国吞并的耿国。鲜原是轩辕关的可能性比较大。从《散氏盘》地理推断,西周雒邑在今郑州北部。
郑国附近的,应该与《散氏盘》”“等邑接近,故不是郑国附近的
楚国东北方向的弦国,应该与《散氏盘》”“”“同道等国接近。为甲骨文,西周邓国;为甲骨文,西周江国;同道为西周桐国。《散氏盘》芻道为西周楚国。在楚国东方,故不是弦国。
所以甲骨文、《散氏盘》应为邾国附近的咸丘。邾国在《散氏盘》中写作
《散氏盘》地理显示,上述楚国、桐国、邓国、江国、邾国都在今郑州境内。元朝将河川(《清明上河图》中)改名为贾鲁河,《散氏盘》厂湶(汳水、阪泉,楚文化汉水,《诗经》西周金文改名为熊儿河,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散氏盘》显示的地理更符合经济、军事常识。如《散氏盘》显示卫国在今郑州,故经常参加中原战争。
如果卫国在今黄河北岸,经常渡黄河作战,所需人力、财力不是一个诸侯国所能承受。

释甲骨文5则

释甲骨文5则
2

《甲骨文合集》68536854两个字,既作声符又作意符,释为,光彩耀目,颜色分明。

释甲骨文5则

在石鼓文中写作(魚丙丙)黄帛其斒,指黄白色相间的锦鲤鳞甲耀目。

释甲骨文5则

释甲骨文5则

《甲骨文合集》68536854是地名,即中原地,商朝邠国。《竹书纪年》:祖乙,十五年,命邠侯高圉。《竹书纪年》:盘庚,十九年,命邠侯亚圉。周人祖先曾受封在地。
《诗经》豳风应指中原地,这里离东夷比较近。
正因为周朝祖先曾受封在,所以武王谋划定都时,登上豳之阜。《史记·周本记》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
商朝在西周金文中大多写作。如《豳公鬲》。《三年卫盉》中写作,说明和卫国临近。《五年卫鼎》显示卫国东疆和南疆临近,也就是《散氏盘》散氏,西周蔡国。所以和蔡国也临近。
《静簋》中出现的,临近”“等邦国,即《散氏盘》”“为东虞,为甲骨文,西周江国。
《敔簋》至于伊、班、长、榜写作,可知在曾属于郑国的邑,甲骨文義京以东。
春秋时期,是属于纪国的邑。
汉代为缾侯国。《汉书·高惠帝后文功臣表》: 文帝十四年 (166),封孙单为缾侯。

综上所述,甲骨文中原邑,《竹书纪年》商朝为邠国,西周金文和《诗经》多写作,春秋为纪国郱邑,汉代作
根据《散氏盘》地理,媥(豳)大致在今郑州中部偏东。
商朝多有方国名,至西周仅为邑名。如人方为楚国仞邑,攸国为《散氏盘》东虢(攸火),春秋庸国儵邑。甲骨文是条侯周亚夫封地,也就鸣条。
元朝将河川(《清明上河图》中)改名为贾鲁河,《散氏盘》厂湶(汳水、阪泉,楚文化汉水,《诗经》西周金文改名为熊儿河,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3

《甲骨文合集》22475为意符,以表示缩敛、收敛的为声符,释为,一种长戟。
《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载翕其舌
棨戟和闟戟都用于车马仪仗中。从汉画像石看,棨戟头部有两串流苏装饰物。闟戟形制可见于玉辂、金辂右侧,悬挂旗旒者。《史记·商君列传》:“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 张衡《东京赋》:“云罕九斿,闟戟轇輵。
甲骨文和《甲骨文合集》30721“为相关字。两字在甲骨文中都是表示兵器,或者持兵器争斗的意义,现代演化成部首,与初始意义一点关系也没有。

释甲骨文5则

释甲骨文5则
4

《甲骨文合集》30721以长戟为声符,以半个字为意符,表示相向,释为,以闟戟争斗。《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从甲骨文构字可推知此兄弟之间的争斗是非常严重、激烈。
甲骨文长戟以收敛状为声符,为声符,都是形声字。甲骨文”“”“发音接近,且与现代发音接近。
甲骨文也是以为声符的形声字。从构字角度看,商朝初步形成五行的概念,”“”“表示白色的都与表示收敛、肃降的意义有关,且发音接近。

释甲骨文5则
5

《甲骨文合集》20624邦国名上方两根草状,下方草根相连之状,象形字,释为。《易经·泰卦》:拔茅连茹。王注:根相牵引貌。程传:根之相连者。
商朝茹方大致相当于西汉汝南郡的位置。
甲骨文地名茹方在西周金文中一般写作四根草加,见《师旂鼎》《散氏盘》。西周茹国大致相当于春秋郑国和楚国之间。春秋郑国曾辖的”“二邑在《散氏盘》出现,《散氏盘》芻道为西周楚国,所以西周茹国在《散氏盘》地理范围内。
茹国即《楚居》中出现的婼郢。《左传》称为国。
《静簋》中茹国写作四根草+“”+“。从《静簋》地理推断,茹国与”“”“等邦国相邻。为《散氏盘》,甲骨文,西周江国;为《散氏盘》,东虞。
《散氏盘》西北(工隹)即甲骨文(工隹),今荥阳鸿沟附近,东南大沽即今郑州管城回族区大湖村,则西周楚国、茹国、江国、东虞等都在今郑州境内。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将《散氏盘》厂湶(汳水、阪泉、楚文化汉水、《诗经》西周金文改名为熊儿河,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从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的推断,西周册命金文中的习语乃祖考应释为汝祖考。同时《尚书》《诗经》等若干经典中现在写作者,应推敲其是否通
甲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

释甲骨文5则

释甲骨文5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释甲骨文5则
后一篇:释甲骨文9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