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5则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屯2436以数学概念“角”为声符,以房顶状为意符,释为“桷”,方形的椽子。《诗经·鲁颂》“松桷有舄。”
甲骨文“桷”是以《甲骨文合集》557“角”为声符的形声字。甲骨文“角”表示将圆分成若干等份。“角”一般作地名,即西周绞国一带。
绞国在《散氏盘》写作“教”。《翏生盨》角、津、桐、遹,角指绞国;津为曾属于楚国的津;桐指桐国,《散氏盘》写作同道;遹指庸国鱼邑,《散氏盘》写作“棫”,“陟州、刚、登、降、棫二奉”。
《散氏盘》州、刚、登、降、棫相邻,州为甲骨文州,曾属郑国,《散氏盘》时期属于东虢;刚为甲骨文犅,西周江国;登为甲骨文登,西周邓国;降为甲骨文向邑;棫为西周庸国鱼邑。
《散氏盘》“芻道”应为西周楚国,《散氏盘》地理显示绞国、楚国都在今郑州中心地带附近。元朝将河川改名为贾鲁河,《散氏盘》“厂湶(汳水、阪泉、楚文化汉水)”改名为熊儿河,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甲骨文合集》7009表示喉部气逆作声字形,指事字,释为“呃”,明·张自烈《正字通·口部》:「呃,方书有呃逆症,气逆上冲作声也。」
甲骨文“呃”和“嗌”、英2674“讹”是相关字。
英2674以喉间气逆作声“呃”为声符,以手持筹策状为意符,释为“讹”,教化、感化。《诗经·小雅·节南山》“式讹尔心,以畜万邦”。“讹”在《诗经·破斧》中写作“吪”,“周公东征,四国是吪”。
甲骨文“讹”是以“呃”为声符的形声字,且商朝发音与现代接近。
甲骨文“呃”“讹”的意义和发音都与“嗌”有关。“嗌”也和“隘口”的“隘”有关。
以“嗌”观之,呃逆和嗳气是同源的。
《甲骨文合集》20398以“册”为声符,以“山”为意符,释为“嶒”,形容山高。异体字为“崝”,现代一般写作“峥”。
甲骨文“嶒”是以“册”为声符的形声字。
甲骨文“嶒”与《甲骨文合集》20074双音节字“巆嶒”是相关字。“巆嶒”现代一般写作“峥嵘”。
《甲骨文合集》20074下方“山”为意符,左上方“颖”为声符,释为“巆”,山深貌;右上方“册”为声符,释为“嶒”,山高貌,释为双音节字“巆嶒”。表示山高峻现代一般写作“峥嵘”。
甲骨文“巆嶒”与《甲骨文合集》20398““嶒”是相关字,““嶒”以“册”为声符,以“山”为意符,释为“嶒”,形容山高。异体字为“崝”,现代一般写作“峥”。
20074中“巆嶒”是地名,应为西周齐国都城“营丘”,后改名为“临淄”。因《散氏盘》地理显示西周齐国在今郑州东北方,所以今郑州地名“杨金路”“刘江枢纽”应该是受商朝“巆嶒”影响形成的地名,是延续3000年以上的地名。
甲骨文“颖”指稻、麦等禾谷子实带芒的部分,在甲骨文中是常见方国“颖方”,也就是《诗经》中“鄘”,金文中西周榮国。《元年师兑簋》《四十三年逨鼎》出现的榮兑即周厉王世名臣荣夷公。榮国在《左传》中写作庸国。
《敔簋》中榮国附近地名“仍谷”即春秋时属于郑国的颖谷。《散氏盘》中“芻道”应为西周楚国,所以庸国、楚国附近小国国名多数都在《散氏盘》中出现。
如胡国,商周虎方,在《散氏盘》中写作“虎”。
江国,《散氏盘》中写作“刚”,甲骨文写作“犅”。
邓国,《散氏盘》写作“登”,甲骨文也写作“登”。
桐国,《散氏盘》写作“同道”。
绞国,《散氏盘》写作“教”,甲骨文写作“角”。
曾属于庸国的鱼邑,《散氏盘》中写作“棫”,《翏生盨》写作“遹”,临近桐国,与《散氏盘》地理相符。
曾属于庸国的鯈邑,《散氏盘》写作“(攸火)”,即甲骨文“攸”,商王征人方时经常在“攸”驻跸,可推知商朝人方是西周楚国仞邑。
根据《散氏盘》地理,西周庸国、楚国都在今郑州境内。
元朝将河川(《清明上河图》中“河”)改名为贾鲁河,将《散氏盘》“厂湶(汳水、阪泉,楚文化汉水),《诗经》西周金文中‘淮’”改名为“熊儿河”是中原地理混乱的主要原因。